摘要:目的 探讨低浓度家装污染对孕鼠子代神经系统的形态和神经行为的影像。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分别在孕早期(d1~d10)给予相应的处理。在生后不同时间观察新生大鼠大脑的发育以及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并检测新生大鼠的早期反射和神经行为活动。结果 各组新生大鼠脑组织无畸形,但染毒组海马CA1区变性坏死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出生1个月后染毒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行为学检测发现,染毒组早期反射出现的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且空间探索能力降低。结论 化学染毒可导致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并对仔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具有损害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未成熟大鼠脑损伤后学习记忆及NMDA受体NR1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2日龄SD大鼠制作未成熟大鼠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丰富环境(EE)组、贫瘠环境(IE)组、标准环境(SE)组,每组20只。另选20只2日龄SD大鼠,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作为对照组(Sham)。EE组于术后第3天行触摸和丰富环境干预,总干预时间为30d。标准环境组和对照组均饲养于标准环境中,不行早期干预。干预结束后行学习记忆能力检测,同时分别于生后第7、35天取各组大鼠海马脑组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R1亚单位表达。结果 生后5周龄时,EE组学习记忆能力较SE组及IE组明显改善〔逃避潜伏期(ELP):4.75±2.85与12.45±3.23、8.42±2.23比较,空间探索能力:61.36±8.12与50.24±8.29、40.12±7.99比较,P<0.05〕;且丰富环境组海马CA1区NR1阳性反应物着色最强,与标准环境组、贫瘠环境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2±6.6与59.5±8.1、88.5±15.5、62.3±9.5比较,P<0.01)。结论 早期干预可增强未成熟大鼠脑损伤的学习记忆能力,NMDA受体NR1亚单位表达增多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摘要:目的 移植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观察移植细胞EPO的表达及向神经元分化情况,为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构建大鼠EPO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EPO,用脂质体2000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EPO表达,然后移植7d HIBD大鼠,免疫组化检测体内EPO表达及MSCs向神经元分化情况。结果 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重组表达质粒正确,该质粒体外转染大鼠MSCs后可表达EPO,移植EPO修饰的MSCs体内能表达EPO,部分表达神经元特异标记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 EPO修饰的大鼠MSCs能在新生HIBD大鼠中存活并表达EPO、部分移植细胞呈现向神经元分化的趋势,对新生HIBD大鼠有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脑发育不同阶段丰富环境(EE)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 新生鼠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7日龄 SD大鼠通过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8%氧氮混合气,制成 HIBD 模型,分为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非干预组,另设假手术组。早期干预组于脑发育关键期内,即建模后第2天开始进行EE干预。晚期干预组于脑发育关键期后,即建模后第 23天(日龄30d)开始进行EE干预。两组干预条件一致,总干预时间为20d。各组大鼠饲养至日龄100d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侧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干预组患侧海马MAP2的表达明显高于晚期干预组和非干预组(P<0.01),早期干预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干预组MAP2的表达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 EE干预可增强神经可塑性。MAP2在海马表达的变化,可能参与了脑发育不同阶段 EE对 HIBD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机制。
摘要:目的 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应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干预后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干预效应。方法 于制备新生大鼠左脑的HIBD模型后30min,应用腹腔注射NS398 20mg/kg,同时建立未注射HIBD组及假手术组,于HIBD后28d,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及穿梭箱实验测试大鼠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28d后HIBD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低于假手术组;NS398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优于HIBD组。结论 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可以改善HIBD新生鼠的远期学习记忆能力。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疗法对宫内缺血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运动能力及脑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孕鼠双侧子宫动脉,完全阻断血供25min娩出胎鼠,制成宫内缺血脑损伤模型,成功模型随机分入针刺组和模型组,每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剖腹产取出胎鼠,8只;其余胎鼠丢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治疗,针刺组于出生后14日龄至30日龄行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不留针。所有实验鼠于14日龄及30日龄进行行为学测试(Y型迷宫、悬吊实验、斜坡实验),测试结束后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结果 (1)14日龄时各行为学指标比较,模型组和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日龄时,针刺组Y型迷宫错误反应次数、悬吊实验维持时间及得分、斜坡实验耗时等指标均介于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组织HE染色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模型组出现了较严重的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丢失、变性,针刺组虽然较正常对照组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但较模型组脑细胞形态和结构完整。 结论 针刺疗法对宫内缺血后大鼠学习记忆障碍、运动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且对神经元形态和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肌的疗效。 方法 5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采用电刺激定位下多位点注射治疗。注射前给予摄相,测量关节角度,评定肌张力,分别于注射后3、7d和1、2、3个月进行摄相,关节角度测量,肌张力评定。注射后72h开始进行痉挛肌牵拉及功能训练,1周配戴矫形鞋,并强化康复训练。 结果 摄相显示下肢功能改善起效时间为注射后3d,高峰1~2周,疗效维持时间3个月。下肢关节角度改善为注射后3d开始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1~2周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至3个月变小,但未回复到注射前。痉挛肌改良Ashworth分级与关节活动度变化规律一致。粗大运动评分1个月后显著改善,并在随后观察中持续性改善。 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后配合矫形器及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后下肢痉挛患儿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选药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和心血管外科收治的87例先心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培养和药敏试验报告。 结果 痰培养阳性59例,阳性率67.82%,阳性率高。检出菌种20种,G -菌13种,G +菌6种,霉菌1种。痰培养阳性样本以G -菌为主,占57.65%;病原菌种类多,交叉耐药多,敏感药物选择面窄,耐药菌株多;在药物敏感度上有明显优势的药物相对较少。 结论 先心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痰培养以G -菌为主,应选择对G -菌敏感的抗生素为主,并应酌情辅用对G +菌敏感的联合治疗方案;因儿童年龄及生理特点,临床用药限制多,耐药菌株多,表明儿童临床药物选择面较成人更窄,采用痰培养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非常必要。
摘要:目的 通过营养咨询软件对某福利院1~2岁儿童膳食进行分析,对福利院儿童日常喂养提供指导。 方法 采用惠成公司提供的营养评价系统对某福利院80名1~2岁儿童膳食进行分析,统计三大物质及各种微量营养素摄入、达标情况。 结果 该福利院膳食中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均明显低于推荐摄入量。微量营养素中锌、硒、钠、维生素A、核黄素、硫胺素摄入均低于推荐量。摄入过高的成分有钙、磷、钾、维生素E。 结论 该福利院儿童膳食中能量、三大营养物质及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应调整膳食结构,均衡营养。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早期环境干预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海马区存活神经元数目的改变,探讨早期环境干预对于促进缺血缺氧的脑组织恢复及神经网络重建的可能机制。 方法 7日龄SpragueDawley(SD)新生大鼠,采用Rice法建立HIBD模型,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非干预组及正常组,于建模后24h进行早期抚触和丰富环境干预,干预28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量体质量,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计数海马区存活神经元数目。 结果 HE染色见干预组患侧海马轻度异常;非干预组左侧海马明显异常;正常组左侧海马无异常。神经元尼氏染色计数显示,干预组患侧海马神经元存活数目明显多于非干预组( P <0.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1)丰富环境可减少海马区神经细胞的丢失,因此对HIBD新生鼠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2)早期环境干预能显著改善HIBD大鼠的远期学习记忆功能,提示早期环境干预对保护远期学习记忆功能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5~30个月婴幼儿睡眠质量对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信息采集表结合简明婴幼儿睡眠问卷(BISQ)调查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新桥医院睡眠专科门诊、常规门诊、儿保门诊就诊及重庆市新桥幼儿园就读的5~30个月年龄段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及睡眠相关情况。对纳入的102例婴幼儿,按家长对孩子的睡眠感知情况,分为有问题和无问题两组,按不同年龄段比较两组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及BISQ参数。 结果 (1)5~12个月婴儿,有问题组与无问题组比较,前者当前体质量、身高、头围、胸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1~2岁幼儿,有问题组与无问题组比较,前者当前体质量、身高、头围、胸围低,入睡潜伏期延长、入睡起始时间延后、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夜间睡眠总量缩短、白天睡眠总量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2~2.5岁幼儿,有问题组与无问题组比较,前者当前体质量、身高、胸围低,入睡潜伏期延长、夜间觉醒时间增多、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夜间睡眠持续时间缩短、睡眠总量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睡眠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无睡眠问题的婴幼儿较有睡眠问题的婴幼儿体格发育好。
摘要:目的 观察小脑电刺激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运动和智能发育的作用。 方法 将65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及家庭干预措施,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小脑电刺激,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用Gesell发育量表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对智能及运动功能发育商进行评估。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为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治疗组在动作能、应物能及应人能三个区的发育商分别进步( 9.25 ±1.89)、(7.9±2.01)、(7.41±1.45),优于对照组(7.15±1.54)、(6.12±1.47)、(6.13±1.54),均为 P <0.05。 结论 实施小脑电刺激可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运动和智能的发育。
摘要: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睡眠相关问题。 方法 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aire,CSHQ)调查了2.5~9岁脑瘫患儿56名和幼儿园就读的健康儿童64名。 结果 脑瘫患儿平均睡眠时间为(9.80±1.13)h,健康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为(10.12±1.09)h( P <0.05);睡眠习惯问卷中,脑瘫患儿总平均分为(51.43±7.57)分,健康儿童总平均分为(46.67±7.02)分( P <0.05);8项睡眠习惯评分比较,脑瘫组与健康组在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情况、睡眠焦虑、夜醒情况、白天嗜睡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1)与同龄健康儿童相比,脑瘫患儿存在多种睡眠问题;(2)年龄越小的脑瘫患儿,睡眠问题与同龄健康儿童相比差异越大。
摘要:
摘要:
周正艳,符喜南,苏庆杰 , 等
摘要:目的 探讨海南黎族ApoE(Apolipoprotein 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ApoE基因编码112位和158位氨基酸的片段,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黎族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比较,同时检测两者不同基因型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结果 海南黎族脑梗死患者中ApoE等位基因ε4占23.7%,高于其正常对照组的6%;而等位基因ε2则占5.8%,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9%,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组ε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ApoE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ε4可能为脑梗死的易感因子,而ε2则为保护因子,ε3/4基因型与脑梗死有关,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血脂水平。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