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放射抗拒性人喉鳞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对其放射抗拒性的逆转作用。方法(1) 利用MTT法检测TNFα对人喉鳞癌放射抗拒性细胞系Hep2R增殖的影响; (2) 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TNFα对Hep2R细胞凋亡的影响; (3) RTPCR法测定TNFα处理、TNFα联合放疗处理Hep2R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α mRNA的表达水平; (4)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NFα对Hep2R细胞放射敏感性的逆转作用; (5)移植瘤实验检测TNFα对Hep2R细胞放射敏感性的逆转。结果(1)TNFα对人喉鳞癌放射抗拒性细胞系Hep2R的生长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中400u/mL为理想药物浓度。(2) TUNEL结果显示:TNFα处理后,Hep2R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 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对照组、TNFα处理组和TNFα联合放疗处理组Hep2R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0%,30%和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RTPCR检测结果表明,TNFα处理组和TNFα联合放疗处理组Hep2R细胞的Bax α基因表达均较对照组细胞明显上调。(4)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TNFα处理组、放疗组和TNFα联合放疗处理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00%,(80±3)%,(58±2)%和(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TNFα处理组,放疗组和TNFα联合放疗处理组细胞抑瘤率分别为(15.2±1.9)%,(35.4±2.1)%和(55.1±2.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可能通过抑制人喉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有效的放疗增敏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氢化可的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假手术(SO)组、SAP组、NAC处理组及氢化可的松治疗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SAP模型;NAC处理组于模型制作前30min腹腔内注射NAC(200mg/kg)进行预处理;氢化可的松治疗组于SAP模型制作成功后10min给予舌下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10mg/kg);假手术(SO)组开腹后仅翻动胰腺,即关腹。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血浆淀粉酶、TNFα、IL6、肺湿/干比值、胰腺及肺组织病理以及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肺组织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SAP组血浆淀粉酶、TNFα、IL6、肺湿/干比值、肺组织TNFα mRNA的表达、胰腺及肺组织MPO均较SO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AC处理组及氢化可的松治疗组上述各检测指标均较SAP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处理组胰腺及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氢化可的松治疗组肺组织病理损伤较SAP组减轻。结论NAC及氢化可的松可通过减少细胞因子TNFα、IL6的产生,对SAP具有一定的治疗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P16INK4A、Ki67及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在绝经后妇女宫颈萎缩及不同程度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HPV DNA16/18,P16INK4A、Ki67蛋白在104例萎缩和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PVl6/18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中总检出率为28.57%(24/84);在CINⅡ/Ⅲ级、宫颈鳞癌组中阳性表达率较高。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P16INK4A、Ki67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强度呈递增趋势。P16INK4A、Ki67与HPVl6/18型感染关系密切。萎缩病变HPVl6/18 、P16INK4A、Ki67为阴性表达。结论P16INK4A、Ki67可以作为绝经后宫颈HPV感染有关的肿瘤性病病变的标记物,对区分绝经后宫颈萎缩及上皮内瘤变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膀胱出口部分梗阻(partial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PBOO)后逼尿肌中糖原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大鼠PBOO模型,每周测量一批大鼠尿动力学数据后获取膀胱组织,采用PAS染色观察逼尿肌细胞中糖原变化,根据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分为0分、1分、2分、3分共4个等级(组),并分析这种变化和膀胱尿动力学功能的关系。结果逼尿肌细胞中检测到了糖原,随着糖原含量的增加它出现的位置从近浆膜处通过肌层向靠近膀胱上皮处延伸;梗阻时间、膀胱湿重总体上随糖原评分增加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最大压力、容量方面,2分组、3分组与0分组、1分组比较值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组和2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顺应性方面,2分组与1分组相比值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组和2分组相比值的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浆膜的逼尿肌层内是否有糖原沉积可预测膀胱功能恢复的潜力;逼尿肌中糖原变化有可能作为膀胱逼尿肌功能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
摘要:目的观察舱内腹部爆炸伤大鼠血浆内毒素、TNFα 和IL6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10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舱内组和舱外组,每组50只,在模拟战斗舱室和舱外开阔地爆炸复制腹部爆炸伤模型,爆炸后3、8、24、48h和72h采集外周血检测内毒素、TNFα 和IL6浓度,同时采集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水平。结果大鼠腹部爆炸伤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在外周血和门静脉血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伤后3h开始升高(P<0.05);舱内组48h达高峰,舱外组24h达峰值;舱内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舱外组升高快,且持续时间长(P<0.05)。相同时间点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较外周血升高明显,但24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血浆TNFα和IL6水平变化趋势与内毒素水平变化基本一致,但TNFα水平较IL6升高早、上升速度快,而且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分析表明,门静脉血内毒素浓度与外周血内毒素(r=0.646)、IL6(r=0.631)、TNFα(r=0.724)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舱内爆炸致大鼠肠道内毒素移位较舱外早且发生率高,在早期救治战斗舱室内爆炸伤伤员时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检测外周血TNFα和IL6水平可间接判断肠道内毒素移位。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手术病理证实的248例乳腺溢液性患者的乳腺导管造影片的X线表现。结果乳腺导管造影的分类:导管正常10例,占4.03%;单纯导管扩张112例,占45.16%;导管扩张伴炎症4例,占1.61%;导管扩张伴乳腺增生12例,占4.83%;导管乳头状瘤108例,占43.54%;导管癌2例,占0.8%。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术对溢液性乳腺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摘要:目的评价微创经皮肾镜(PCNL)治疗肾脏感染性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4月所行微创经皮肾镜中诊断感染性结石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7例应用微创PCNL治疗肾脏感染性结石的患者,男7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岁,结石直径2.0~4.5cm。微创PCNL术后结石完全清除19例(70.4%);术后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5例,此后结石完全清除者22例(81.5%),21例(77.8%)出现术后发热,其中9例出现感染性休克。结论微创 PCNL是一种治疗肾脏感染性结石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术后感染性发热比例较大,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需要高度警惕。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肾母细胞瘤的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成人肾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姑息手术,其中预后良好组织型(FH)4例,预后不良组织型(UH)9例,术后均进行化疗及放疗。3例预后良好组织型患者无瘤生存。结论青年人出现血尿及腰腹部生长迅速的巨大包块,应警惕本病可能。病理检查是诊断成人肾母细胞瘤的金标准。肿瘤血管具有特征性的“波浪状”血管造影表现。对于成人肾母细胞瘤均应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对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Aβ)所致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行为和脑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SF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经过水迷宫训练后随机分为3个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侧脑室注入蒸馏水(distilled water,DW)5μL; 模型对照组:侧脑室注入Aβ 5μL; Aβ+SF组:侧脑室注入Aβ 5μL,腹腔注射SF (10mL/kg,每日1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S),连续14d,每日1次。2 周后观察各组大鼠水迷宫潜伏期值及海马、皮质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以及丙二醛(MDA) 的表达水平。结果Aβ+SF组大鼠水迷宫潜伏期明显缩短,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海马及皮质SOD、GSHPX 活力明显升高(P<0.05),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SF能明显增加脑组织中SOD和GSHPX的活力,减少脑组织MDA蓄积,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行为。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冠状动脉(简称冠脉)内应用Ⅱb/Ⅲa血小板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老年ST段抬高型AMI(STEMI)急诊冠脉介入术(PCI)治疗中TIMI血流及PCI术后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评价冠脉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79例老年STEMI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39例)和替罗非班组(40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出血情况、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半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5% vs 71.8%,P<0.05),校正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8.6)帧 vs (30.7±3.5)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5% vs 30.8%,P<0.01)。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STEMI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指征。方法327例行外科手术前行临时起搏器植入的老年患者,根据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将患者分为起搏组和备用起搏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共129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临时起搏器辅助,其中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房颤伴长间歇(>2s)、快慢综合征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多(P<0.05),而Ⅱ度AVB、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完全左束支阻滞的患者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较少;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无影响(P>0.05);中小手术临时起搏器工作状态少,而大手术时高(P<0.05);扩心病、传导束硬化症、晕厥发作等时起搏器工作状态明显较高(P<0.05),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起搏器的工作状态较少(P>0.05)。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存在Ⅲ度AVB的风险。结论老年患者存在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AVB、房颤伴长间歇(>2s)、快慢综合征、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晕厥发生史则术前应先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术,而存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阻滞、完全左后分支阻滞并合并扩心病、传导束硬化症时,在行大手术、全麻时可先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术以保证手术安全。
摘要: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或门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并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资料,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分为A组(n=37)与B组(n=72),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n=53)。分析各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及HRV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A组与B组HRV各项指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HRV降低较B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RV降低与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是一项重要的预测指标。
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方法98例患者分为ACS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治疗(A组,56例) 与ACS未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行PCI治疗(B组,42例),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PCI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单支、双支、三支和左主干等部位发生病变的患者数均较B组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和左主干。两组间血管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A型、B型、C型也较B组高,两组间血管病变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右前臂血肿发生率(A组4例,B组1例)、假性动脉瘤(A组2例,B组无)、术侧肢体肿胀(A组3例,B组2例)、动静脉瘘(A组无,B组1例)均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老年ACS伴2型DM患者的冠脉病变均较非糖尿病组严重,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术中老年ACS糖尿病患者痛苦小且安全,患者容易接受。
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左房容积指数(LAVi)及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慢性心衰患者53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25例与对照组28例。观察LAVi水平及预后,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心衰再住院。结果(1)卡维地洛组第3个月、第6个月LAVi水平分别为(37±9.8)mL/m2、(33±13.7)mL/m2,较服药前(42±11.7)mL/m2降低(P<0.05),第6个月LAVi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随访(12±4)个月,卡维地洛组3例达到终点事件,对照组7例达到终点事件,卡维地洛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轻、中度慢性心衰患者中,卡维地洛加入标准治疗后可以降低LAVi水平,并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观察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应用冠脉造影观察中重度OSAS合并CHD患者(n=92)以及非OSAS合并CHD患者(n=100)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中重度OSAS合并CHD患者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闭塞性病变总数、血管钙化、血管严重迂曲、存在桥侧支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OSAS组(P<0.05),闭塞段血管长度也显著高于非OSAS组,两组的TIMI血流情况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OSAHS合并CHD患者血浆ET1、CRP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21.57±31.8 vs 68.23±23.12,P=0.0032;12.75±3.48 vs 5.74±2.19,P=0.029)。结论中重度OSAS合并CHD患者较非OSAS合并CHD患者有更重的冠状动脉病变,这可能与内皮功能损伤及炎性反应异常有关。
摘要:目的研究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表型转换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VSMCs。免疫印迹检测胰岛素、PD98059、丁酸钠对VSMC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组蛋白乙酰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的影响。RTPCR检测其对MAPK、PDGF和αSM actin基因转录的作用。结果(1)胰岛素促进HDAC1的表达,丁酸钠明显抑制HDAC1的表达,PD98059对HDAC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2)免疫印迹显示胰岛素促进组蛋白H3乙酰化,而PD98059抑制胰岛素的这种作用;(3)胰岛素上调PDGF的表达,同时下调αSM actin的表达。该作用可被PD98059和丁酸钠阻断。结论组蛋白乙酰化的改变参与了胰岛素介导SHR VSMCs增殖的过程,且这种过程通过MAPK信号传导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VI)和踝臂指数(ABI)在健康人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人群中血管早期病变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法随机选择心内科住院的11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或具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因素者入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照组系同期在该科住院血压正常患者100例,采用VS1000型血压脉搏测量仪检测210例患者的CAVI和ABI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采用HPSONO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组CAV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ABI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左右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动脉粥样硬化组较正常血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相关性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组CAVI与LVEF呈正相关(r=0.612,P<0.05), ABI与CAVI呈负相关(r=-0.697,P<0.001)。健康组上述各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压的变化对动脉硬化的发病有一定影响,而CAVI和ABI的检测在健康人群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人群中对于血管早期病变评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他汀类调脂药物辛伐他汀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给予46例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坎地沙坦4mg/d结合膳食治疗,8周后加服辛伐他汀每晚20mg。服药治疗前、8周以及16周结束时采用高分辨率超声系统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并抽血比较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血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坎地沙坦可以显著降低血压,加服辛伐他汀后血脂明显下降,血压没有进一步下降。联合治疗较单用坎地沙坦能进一步改善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可以进一步改善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患者群中踝臂指数(ABI)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纳入研究的168例患者按照ABI≥0.9者为A组(73例),ABI<0.9者为B组(95例),收集其基本临床资料、测量ABI、行冠脉造影记录病变部位、数量。结果糖尿患者中合并ABI<0.9的人群平均冠脉病变支数显著多于ABI≥0.9的受试人群(P<0.001),达(2.2±1.0)支/例。两组对比,冠脉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I<0.9的人群中复杂类型(B2型、C型)比例(60.3%)远高于ABI≥0.9人群(33.9%)。ABI在糖尿病受试人群中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52.5%,特异性为87.2%;预测复杂病变(B2+C)敏感性为49.2%,特异性为90.6%。 ABI是复杂病变(B2+C)的独立预测因子(OR:3.42)。结论ABI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筛查是一项简单、价廉、无创、较可靠的方法,对于冠状动脉的复杂病变也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合并使用替罗非班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变化及对策。方法对162例PCI术后合并使用替罗非班患者的穿刺部位并发症进行统计并选择与相似手术但未使用替罗非班的316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合并使用替罗非班抗凝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增加(40.0% vs 20.6%,P<0.05),分别比较各项指标时,仅穿刺部位出血、淤斑和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以替罗非班组高于对照组(P<0.05),动静脉瘘、穿刺部位皮肤坏死或溃疡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高于对照组,而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以对照组略高于替罗非班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术后处置不当或观察不仔细有关。结论PCI术后合并使用替罗非班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可能增加,故术后应加强病情观察、适当延长拔鞘时间、加强术后穿刺部位的制动、压迫时力量适中,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评价心电门控的64层螺旋CT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成分的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对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85例患者(ACS组49例,非ACS组36例) 进行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对主要冠状动脉内的斑块成分进行评价。斑块的CT值用Hounsfield units(HU)表示。结果两组之间的斑块数量无差别,在靶病变中ACS组斑块的平均CT值(24±15)HU低于非ACS患者斑块的平均CT值(86±14)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非靶病变血管有斑块的40例ACS患者中,靶病变冠脉节段的斑块CT值(20±18)HU低于非靶病变冠脉节段的斑块CT值(47±17)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Ⅱ型斑块CT值(25±13)HU低于Ⅰ型斑块(46±17)HU,同时,非ACS组Ⅱ型斑块CT值(64±10)HU也低于Ⅰ型斑块(88±14)HU,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Ⅰ型病变和Ⅱ型病变中,ACS组斑块CT值均低于非ACS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层螺旋CT 能够有效检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并提示其稳定性受到图像质量和评价方法的影响,其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1例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其中男69例,女22例,平均年龄(76±6.7)岁。分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41例)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桡动脉组50例)。观察并对比如下指标: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出血、血肿、无脉征、动静脉瘘等)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体循环及肺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平均(46.8±21.3)min,对照组平均(40.2±24.8)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卧床时间平均(3.4±1.9)h,对照组平均(22.5±8.1)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动脉组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为2.0%,对照组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桡动脉组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无1例发生死亡。结论对于合并慢性左心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径路均是安全可行的,且经桡动脉途径具有更多的优势。
摘要:目的评价辛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对73例经64层螺旋CT 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给予辛伐他汀40mg/d口服,18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同时随访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73例患者接受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后总胆固醇(TC)降低15.4%,LDLC 下降25.3%,TG 下降14.2%,HDLC 增加8.5%。有202支冠状动脉存在224个粥样斑块,治疗后各种斑块大小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脂质斑块(74个)缩小幅度25.4%(P<0.05);纤维斑块(58个)缩小幅度14.3%(P<0.05);混合斑块(47个)缩小幅度12.7%(P<0.05);而钙化斑块(45个)缩小幅度不明显(3.8%,P>0.05)。结论本试验证实长期服用辛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逆转或稳定冠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 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合并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3~6 个月后左房血栓仍存的风心病MS合并左心房血栓形成患者共20例,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22~55岁,平均(36.1±8.3)岁。采用常规方法进行PBMV,观察术中及随访1年期间有无体循环血栓栓塞并发症。结果PBMV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无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合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经充分的华法林抗凝治疗,PBMV是安全可行且疗效满意的。
摘要:目的分析97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特点及意义。方法用进口快速胶体金试剂和国产抗HIV(1+2)ELISA试剂检测抗HIV。结果2000~2008年,在该院71 848例门急诊、体检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测出HIV阳性患者97例,阳性率为0.135%,其中男女比例为2.23∶1,年龄5~93岁,患者因各病种分散就诊于各个科室。结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由青壮年高危人群向着各年龄阶段的普通人群发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及时诊断,对感染者的治疗、对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及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在X线机拍片或C型臂监视下,采用135°DHS钢板螺钉对6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治疗。采用定期随访其X线片、测量X线片的尖顶距(TAD)、评估患髋功能以及临床疗效评价,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所有63例骨折均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TAD测量平均35mm,临床疗效评价:优52例、良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90.48%。结论DHS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摘要:目的分析脐血管穿刺的安全性及脐血管穿刺产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开展的100例脐血管穿刺产前诊断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脐血管穿刺孕周21~36周,孕妇年龄21~39岁,穿刺成功率100%,诊断异常13例,符合率100%,胎盘穿刺点出血49例,脐带穿刺点出血15例,胎心过缓6例,胎儿宫内死亡1例。结论B超引导下脐血管穿刺是产前诊断的重要内容,合理选择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产前诊断意义。
摘要:目的调查团体心理辅导对武警新战士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战区武警新战士进行为期4周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前、后及辅导后3个月均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自尊量表(SES)及自编主观问卷(SSQ)进行测评。结果4周后SCL90总分及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的应激量较实验前有显著下降、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的积极应对方式及自尊量表(SES)的自尊状况均较实验前有显著提高、小组成员自编主观问卷(SSQ)每人均有2条以上的躯体、情绪、观念等方面的积极体验。辅导后3个月上述量表均较实验前有显著性改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促进官兵的心理应对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且有一定的长期效应。
摘要:目的研究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在宫腔镜电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开始后10min、术后10min时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以手术结束的时间为零点计时,记录患者睁眼的时间,雷米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术中需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的总次数。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MAP、H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开始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SpO2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min两组患者MAP、HR、SpO2恢复到麻醉诱导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患者睁眼时间明显短于F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米芬太尼的用量多于芬太尼,两组丙泊酚的用量R组明显少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需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的总次数R组明显多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应用于妇科宫腔镜电切术,苏醒迅速,有效且安全。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该院20余年来儿童喉乳头状瘤病例围术期气道管理,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儿围术期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289例,共接受1 225次手术。根据肿瘤的位置和气道阻塞的程度分级。结果根据气道梗阻程度和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麻醉诱导方法。术中使用肌松剂,采用静吸复合或全静脉麻醉。对于声门下乳头状瘤,术中间断呼吸暂停辅以喷射通气。结论对于大多数患儿,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可采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处理声门下肿瘤时,间断辅以呼吸暂停和喷射通气。麻醉、手术医师和护士的合作非常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的护理及配合。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287例早产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眼底成像系统进行眼底筛查、随访。结果287例早产儿中,有30例发生ROP,发生率为10.45%。结论ROP发病率高,应加强宣教、及时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检查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充分散瞳;检查时固定好患儿头部,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检查后做好随诊指导。有效的护理配合对ROP的筛查及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周爽,冯连贵,丁贤彬 , 等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