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研究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肾脏肾素及肾素受体表达变化情况。 方法 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糖尿病组(DM组)。大鼠左下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测定第4、8周尿蛋白。8周后心脏取血检测血糖、血肌酐、血钠、血钾;取肾脏行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脏肾素和肾素受体表达水平;RTPCR检测肾脏肾素和肾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 结果 DM组4周始相同时间段尿蛋白较N组升高( P <0.01),8周时DM组24 h尿蛋白较N组明显升高( P <0.01);DM组8周时肾小球损伤指数明显高于N组( P <0.05);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显示DM组肾素表达较N组明显升高( P <0.05),而肾素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肾脏肾素表达增加可能参与糖尿病肾脏早期损伤。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刺激声在快速老化痴呆小鼠亚系8(SAMP8)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中的异同点,为老年性耳聋动物模型的ABR测试选择声刺激类型提供依据。 方法 分别采用短声(Click)和8 kHz短纯音(tone burst)对SAMP8和抗快速老化小鼠亚系1(SAMR1)进行ABR测试,记录并比较在两种刺激声条件下各组动物ABR测试结果。 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4月龄和10月龄SAMP8小鼠的8 kHz短纯音ABR阈值均显著增高( P <0.05和 P <0.01);而实验组短声ABR阈值只有10月龄SAMP8小鼠出现显著增高( P <0.05);(2)与短声ABR比较,4月龄SAMP8小鼠双耳8 kHz短纯音ABR阈值显著升高( P <0.05)。 结论 SAMP8小鼠在4月龄时即出现听功能显著下降的老年性耳聋表现;8 kHz短纯音ABR测试能够敏感地检测出SAMP8小鼠的早期听功能下降现象。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研究PEP1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EP1SOD1)预处理对脑梗死后小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成年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PEP1SOD1预处理组。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MCAO)模型。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在手术前30 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0 μL,PEP1SOD1预处理组手术前30 min注射PEP1SOD1 200 μg。手术后24 h分离梗死侧海马组织,TUNEL染色测定细胞凋亡,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1活性,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手术后24 h与模型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P <0.01),SOD1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 P <0.05)。 结论 PEP1SOD1预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小鼠脑梗死后海马神经元损伤。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状态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影响。 方法 大鼠30只分组饲养后,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LR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S大鼠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致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分泌增多。与AS组比较,AS应用依那普利组的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降低,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下降,致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分泌减少。 结论 AS大鼠DC处于激活状态,DC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ACEI对大鼠DC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ATM基因表达沉默对肝癌细胞辐射增敏的影响。 方法 采用含ATM干扰片段的慢病毒感染HepG2细胞,将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给予不同剂量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细胞,研究RNAi前后HepG2细胞照射后继续细胞集落形成率,利用Graphpad prism5.0软件拟和线性二次曲线模型和单击多靶模型,得出放射生物学参数。 结果 HepG2细胞干扰前后D0值分别为:3.37±0.03、3.50±0.06,Dq值分别为1.73±0.02、1.21±0.03,α/β值分别0.72±0.11、3.52±0.30,D0、Dq、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放射增敏比SER=1.37。 结论 RNAi ATM基因可以改变肝癌细胞的放射生物学参数,达到放射增敏的目的。ATM有望成为肝癌患者治疗的新靶点。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血管重建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节段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杂交手术32例,外科手术13例,血管腔内治疗11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在多节段病变血管重建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 结果 随访36例,随访时间2~10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3个月,随访率64.29%。杂交手术组远期通畅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组( 62.50 % vs 30.76% vs 27.27%,ANOVA分析, F =54.17, P <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 56.25 %、15.38%、13.64%,ANOVA分析, F =58.46, P <0.05;无效率分别为12.5%、61.54%、54.55%,ANOVA分析, F = 54.23 , P <0.05)。并发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与腔内治疗组相当(12.5% vs 38.46% vs 18.19%,ANOVA分析, F =52.56, P < 0.05 )。围手术期死亡率杂交手术和腔内治疗组均为0%,外科手术组为7.69%。 结论 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患者更具优势,不仅能减少和降低麻醉及手术风险,而且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远期通畅率。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长时间、连续应用氯胺酮对犬的安全性,为氯胺酮治疗狂犬病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给予不同剂量氯胺酮麻醉后观察犬的反应,肝、肾功能变化,观察犬的脑、肝、肾、肺、心肌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结果 氯胺酮麻醉1周后,犬的意识及健康状态良好,肝肾功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脑、肝、肾、肺、心肌等组织切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 长时间、连续应用氯胺酮对犬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下经直肠超声(TRUS)、64排多层螺旋CT(MS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多模式术前评估在中、低位直肠癌临床外科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8年7月至2009年3月本院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10 cm),随机均分为MPE组(术前行TRUS、MSCT和SAA联合评估),MSCT+SAA组(术前行MSCT和SAA联合评估)和MSCT组,将术前分期和预测手术方案分别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并分析手术方案选择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218例,MPE组74例,MSCT+SAA组72例,MSCT组72例,3组基线情况一致。MPE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94.6%、85.1%、100%和82.4%;MSCT+SAA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77.8%、84.7%、100%和81.9%;MSCT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80.6%、69.4%、100%和70.8%。3组的术前T分期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3, P =0.010),3组的术前N分期准确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3, P =0.029)。3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5.9%、88.9%和80.6%,MPE组和MSCT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分析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pT分期( P <0.001)、pN分期( P <0.001)、pTNM分期( P <0.001)、术前血清SAA水平( P =0.002)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 P =0.030)与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相关。 结论 MPE可以实现目前最为准确的中、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准确性,为手术方案预测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AML1/ETO[t(8;21)(q22;q22)]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 方法 对66例AML(M1,M2a,M2b,M5,MDSRAEBⅡ) 骨髓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后,按照国内AML 分型标准进行观察分析;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AML1/ETO 融合基因。 结果 M2a 52例, M2b 8例, M5 2例, M1 2例,MDSRAEBⅡ 2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为34.84%,其中(14/52)26.9%,(8/8)100%,(0/2)0%,(0/2)0%,(1/2)50%。回顾分析AML1/ETO阳性病例骨髓涂片,都检测到多少不一的异形中幼粒细胞。AML1/ETO阳性病例在治疗过程中首次化疗完全缓解(CR)率为78.4%(9例M2a、8例M2b及1例RAEBⅡ),4例M2a 2次化疗后达到CR,1例M2a 5次化疗仍为NR。 结论 AMLM2b都有AML1/ETO融合基因改变,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L在骨髓涂片中能检测到异形中幼粒细胞。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调查自体血回输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影响是否输异体血的相关因素,以及输异体血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在本院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进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全部29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输异体血分为输异体血组和未输异体血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术前血红蛋白(Hb)浓度、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入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是否接受抗凝治疗、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全部293例患者中,99例患者避免了住院期间输异体血,异体输血免除率为 33.7 %;年龄、体质量、性别、ASA分级、术前Hb浓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8项参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进一步回归分析后显示,体质量、术前Hb浓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4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减小了患者输异体血的风险;体质量、术前Hb、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是影响是否输异体血的关键因素;输异体血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胰岛素降糖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创伤性脑损伤(TBI)组和胰岛素治疗组,分别测定各组伤前、伤后血糖值,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伤后伤侧及健侧皮层GLUT3蛋白表达量和神经元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染色细胞数。 结果 TBI组伤后血糖升高,伤侧皮层GLUT3表达增加,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减少;胰岛素治疗组伤后血糖变化不明显,12、24、48、72 h GLUT3表达量,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多于TBI组;各组伤后健侧皮层GLUT3表达量和NSE阳性染色细胞数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胰岛素降糖治疗可减少伤后脑神经元缺失,对脑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高血糖所致的GLUT3表达下调有关。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检测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在不同时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15例胃腺瘤及30例正常胃组织中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胃癌组织中TGFβ1、P38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TβR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胃组织,它们在胃腺瘤中的表达介于胃癌和正常胃组织之间。TGFβ1和P38蛋白两者在胃癌中表达水平成正相关( P <0.05),TGFβ1与TβRⅡ及TβRⅡ与P38蛋白之间在胃癌中表达均为负相关( P <0.05)。TGFβ1和P38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05),TβRⅡ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05)。 结论 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TGFβ1、TβRⅡ和P38蛋白的表达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能否有效拮抗肾脏病理性炎症过程的发生以及对肾脏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包括假手术组(SOR组)、大剂量青蒿琥酯组(HDA组)、小剂量青蒿琥酯(SDA组)、氯沙坦钾组(ARB组)、UUO模型对照组(UUO组)。从模型建立后24 h开始灌胃:其中SDA、HDA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25 mg·kg -1 ·d -1 、50 mg·kg -1 ·d -1 灌胃,ARB组给予氯沙坦钾20 mg·kg -1 ·d -1 灌胃,大鼠术后3、7 d收集24 h尿、血、肾组织标本。行一般生化检查及病理染色,电镜观察细胞器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磷酸化NFKappa 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mad 7和IκBα的mRNA表达。 结果 (1)UUO组术后3、7 d血肌酐水平高于其他各组( P <0.05),各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磷酸化NFKappa B P56阳性细胞在成模后3 d开始增加,UUO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各治疗组显著少于UUO组( P <0.05);(3)RTPCR检测Smad 7 mRNA在UUO组表达相同时间点较SOR组略有上升,各治疗组Smad 7亦较SOR组有所上升,SOR组IκBα mRNA显著高于各实验组( P <0.05),各药物治疗组IκBα mRNA减低程度弱于UUO组 ( P <0.05)。 结论 青蒿琥酯可以减轻肾间质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和上调Samd 7表达及减少IκBα mRNA降解有关。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G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 对365例研究对象进行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和临床资料分为3组:冠心病(CHD)组22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组44例和正常对照(NC)组100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G多态性的基因型。 结果 (1)所有研究对象中,脂联素基因+45位核苷酸TT基因型占46.85%,TG基因型占42.47%,GG基因型占10.68%。T等位基因频率为68.08%,G等位基因频率为31.92%。(2)CHD组TT、TG、GG 基因型和T、G等位基因频率与非CHD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脂联素基因+45 位核苷酸T/G多态性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提示脂联素基因可能不是冠心病的易感基因。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比较FND(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与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临床观察的内容包括缓解率[总有效率和完全缓解(CR)率],无失败生存(FFS)及毒性反应。56例患者随机分组,FND和CHOP组各28例。FND方案:氟达拉滨30 mg·m -2 ·d -1 d1~3静脉注射,米托蒽醌10 mg d1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 d1~5静脉注射。平均接受6.7个化疗方案。CHOP方案:环磷酰胺600 mg·m -2 ·d -1 d1静脉注射,阿霉素25 mg·m -2 ·d -1 d1静脉注射,长春新碱1.4 mg·m -2 ·d -1 d1静脉注射和强的松50 mg·m -2 ·d -1 d1~5口服。平均接受7.1个化疗方案。以上两方案均为28 d一次。 结果 FND方案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CHOP方案(总有效率 82.1 % vs 57.1%,CR 53.6% vs 32.1%; P <0.01)。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FND组为86.7%而CHOP组为66.7%。两种治疗方案的耐受性均较好。 结论 FND方案的CR率、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CHOP方案,并可有效改善预后。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ROC)神经肌肉阻滞(NMB)程度为T 1 5%~10%的剂量时效关系。 方法 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45例,年龄20~59岁,ASA Ⅰ或Ⅱ级,以新斯的明拮抗剂量不同分为N 30 (新斯的明0.03 mg/kg)、N 40 (新斯的明0.04 mg/kg)和N 50 (新斯的明0.05 mg/kg)3组,每组15例。静脉注射异丙酚、芬太尼、ROC 0.6 mg/kg行麻醉诱导。以4个成串刺激反应方式(TOF)监测NMB深度,T 1达最低时行气管插管。异丙酚靶控输注(效应室浓度3~4 μg/mL)及静脉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T 1恢复10%开始输注ROC,维持T 1在5%~10%,术毕停止输注ROC,以不同组对应的不同剂量新斯的明拮抗ROC肌松效应,每间隔1 min记录1次T 1、TOFr恢复值,连续记录10 min。应用SPSS统计软件,绘制3个剂量新斯的明拮抗ROC T 1、TOFr恢复趋势图以及不同时间点剂量与ED 50 、ED 80 关系图。 结果 随新斯的明剂量的增加,T 1、TOFr时间效应曲线左移。N 50 组10 min T 1、TOFr恢复分别达95%、0.85左右。N 40 组和N 30 组T 1 10 min内的恢复值均在80%(79.7%、 70.7 %)以下,TOFr在0.75(0.72、0.64)以下,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05。 结论 拮抗ROC NMB T 1 5%~10% 10 min内T 1、TOFr恢复至0.8以上,新斯的明剂量应大于0.045 mg/kg。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将32例严重烧伤且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两组均给予抗休克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创面处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还使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d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疗程7 d。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内毒素的含量、患者的体温(T)、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中白细胞计数(WBC)指标。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监测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或 P <0.01)。 结论 血必净对于严重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的患者有明显疗效,对严重烧伤患者起到保护重要组织作用。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和甘露糖结合蛋白(MBP)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汉族成年人肺结核发病的关系。 方法 选择汉族成年人新发肺结核患者182例和成年健康体检者190例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别以PCRRFLP、特异引物PCR方法分析VDR和MBP基因多态性。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VDR基因 Taq Ⅰ、Apa Ⅰ、Fok Ⅰ 及MBP基因P52、P54位点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0%、29.1%、49.2%、8.6%、6.7%和6.1%、28.2%、46.1%、3.9%、6.3%。携带P52突变型基因为肺结核发生的危险因素。 Fok Ⅰ Ff与 ApaI Aa、 Fok Ⅰ Ff与P52突变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OR 及其95% CI 分别为2.170(1.198~3.931)和6.063(1.324~27.756)。同时携带 Fok Ⅰ Ff与 ApaI Aa者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提高2.5倍。 结论 VDR基因 Fok Ⅰ 杂合子与ApaI 杂合子或MBP基因P52突变型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 12 和胆碱酯酶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AD 30例、VaD 32例和正常对照31例,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受试对象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 12 水平,用酶学法测定胆碱酯酶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和VaD组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 P <0.01),叶酸和维生素B 12 水平明显下降( P <0.01);AD组患者血浆中胆碱酯酶明显降低( P <0.01)。 结论 测定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 12 和胆碱酯酶水平,对诊断AD和VaD提供帮助;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 12 有望改善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大鼠脂肪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L聚乳酸成骨的特性。 方法 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ADMSCs),并接种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L聚乳酸(nHAC/PLA)共同成骨诱导培养7 d,将二者的复合体植入大鼠体内4、8、12周,观察成骨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观察ADMSCs特征;将ADMSCs以含10%新生牛血清、0.1 μmol/L地塞米松、50 μmol/L抗坏血酸、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0.01 μmol/L维生素D 3的高糖DMEM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培养,以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检测骨钙素表达,了解其成骨特性;以HE染色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DMSCsnHAC/PLA体内成骨的情况。 结果 在倒置显微镜下,ADMSCs呈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外观;利用流式细胞仪对第5代ADMSCs的表面抗原分子进行检测,95%表达CD29;成骨诱导7 d,ADMSCsⅠ型胶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胞浆呈棕黄色;ADMSCs成骨诱导14 d,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逐渐升高;成骨诱导14、21 d,ADMSCs表达骨钙素 mRNA的RTPCR鉴定显示在280 bp段有一条单一的目的条带。ADMSCs复合nHAC/PLA植入体内 4、8、12 w,见类骨质形成;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类骨质逐渐增加。 结论 ADMSCs复合nHAC/PLA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构建方式。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钾治疗肾移植后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重庆新桥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使用氯沙坦钾治疗肾移植后红细胞增多症、连续治疗期大于3个月的136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服用氯沙坦钾1个月后,患者过高的红细胞压积(HCT)明显下降( P <0.05),2个月后有112例HCT降为正常,3个月后共有127例HCT恢复正常,此后HCT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停药3个月内红细胞增多症复发者9例,有7例再次服用氯沙坦钾、其HCT均恢复正常。有116例停止服用氯沙坦钾6个月以上,HCT仍正常。所有患者无贫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 氯沙坦钾是一种治疗肾移植后红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频繁或血浆输注后导致终末期肝病患者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2003年3月到2007年12月共106例在血浆置换或血浆输注后出现非出血性贫血或贫血加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统计贫血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骨髓的特点,观察停止血浆使用后贫血改善的情况。 结果 所有病例中,66例(62.26%)患者有乏力表现,9例(8.49%)患者有心悸症状,43例(40.57%)患者有发热表现,79例(74.53%)患者有黄疸加深表现,3例(2.83%)患者有一过性腰痛,13例(12.26%)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73例(68.87%)患者有血清珠蛋白(Hp)下降;68例(64.15%)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仅有39例(36.79%)患者Coomb′s试验呈阳性。有9例(8.49%)患者既无Hp的下降,Coomb′s试验也呈阴性,仅仅表现为血红蛋白(Hb)下降。67例(63.21%)患者在停止使用血浆后Hb下降停止,或有所上升。 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在频繁输注血浆或者行血浆置换术后,可出现明显的贫血或者贫血加重。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评价胆碱酯酶(ChE)检测对肝硬化全身静脉麻醉作为术前肝储备功能评估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方法 选择48例择期腹部非肝脏手术的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A、B级,根据胆碱酯酶检测值将患者分为两组,胆碱酯酶(≥4 000 u/L)为A组( n =24),胆碱酯酶(<4 000 u/L)为B组( n =24)。麻醉诱导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为3 μg/mL,同时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 ng/mL,根据BIS值的变化(40~60)调整维持麻醉的靶控浓度。 结果 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是B组较A组瑞芬太尼用量、维库溴铵用量却显著减少(分别为 P <0.01和 P <0.05)。在麻醉恢复期,虽然两组患者丙泊酚TCI停止时预期清醒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然而B组较A组拔出导管时间明显延长,OAA/S评分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结论 术前胆碱酯酶活力能很好地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对麻醉恢复情况有良好的预计性。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术中标记的方法,评估SLN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及其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意义。 方法 32例胃癌患者,行标准胃癌根治术,在原发癌灶周围选取2、4、6、8、10、12点共6点,于2、6、10和4、8、12点处浆膜下分别注射专利蓝,吲哚菁绿0.8 mL,找到染色的淋巴结(即SLN),术后收集非前哨淋巴结。行常规HE染色和CK20、CEA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计算前哨淋巴结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假阴性率。 结果 双重染色标记胃癌SLN假阴性率与单一染料假阴性率分别为4.55%、18.18%、2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双重染色标记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方法,能准确预测胃癌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可用于指导胃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肾上腺转移瘤与非功能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2例肾上腺转移瘤及9例非功能腺瘤的CT资料,包括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 结果 转移瘤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33个瘤灶(84%)平扫CT值及强化程度大于20 HU。非功能腺瘤7例呈类圆形,边界清楚,6例平扫及强化程度小于20 HU,其中2例出现负CT值,8例瘤侧残存正常肾上腺。 结论 转移瘤与非功能腺瘤CT平扫密度、强化程度及是否瘤侧残存腺体有明显差异,可以鉴别。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35例(微创组),开腹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41例(开腹组)。回顾性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T”管拔除时间及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的差异。 结果 微创组中33例完全在输尿管镜联合腹腔镜下完成胆道取石,另2例因术中胆道和肝门部血管出血及胆管撕裂而中转开腹手术。微创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T”管拔除时间整体较开腹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在住院费用和胆石清除率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于泥沙样、单发或多发的肝外胆管(或肝内一级胆管)结石,应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治疗是可行的,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肝胆管结石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及胸水CA125、腺苷脱氨酶(ADA)测定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化学免疫放光法测定30例非结核性胸水患者及4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及胸水CA125、ADA,并计算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 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CA125、ADA阳性率较高,血清中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除特异度略有提高,敏感度、准确度无明显提高;胸水中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敏感度无提高,特异度、准确度均有明显提高。 结论 血清CA125、AD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辅助诊断价值不大;胸水中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辅助诊断价值突出。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MTA1、MMP9表达量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初步探讨MTA1、MMP9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5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MTA1、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结果 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乳腺癌中MTA1、MMP9阳性表达率为71%、64%。MTA1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cerbB2无相关性;MTA1蛋白定位变化可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05);MMP9与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 P <0.05),与PR呈负相关( P <0.05),与年龄、肿瘤大小、ER、cerbB2无相关性; MTA1与MMP9有正相关趋势( P =0.057),但无统计学意义;MTA1(+)/ MMP9(+)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显著性相关( P <0.05)。 结论 MTA1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MTA1蛋白定位变化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MMP9的高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结转移;MMP9与孕激素受体表达呈负相关; 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乳腺癌组织中的MMP9升高主要由间质细胞产生; MTA1、MMP9两者联合表达是乳腺癌高度浸润的生物学标志。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正清风痛宁联合甲氨蝶呤及柳氮磺胺吡啶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的影响。 方法 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联合应用正清风痛宁、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对照组联合应用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评分(DAS283)及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病情活动指标。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AS283、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 P <0.01),治疗组治疗后的病情活动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P <0.01)。 结论 正清风痛宁、甲氨蝶呤及柳氮磺胺吡啶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的活动性。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和经纤维胆道镜肝内、外胆管取石和液电碎石操作中避免胆管损伤的技巧和方法。 方法 常规腹腔镜操作流程。术中纤维胆道镜经扩张后的胆囊管残端探查肝内、外胆管,套取结石和液电碎石后取石,对于复杂、广泛的肝内、外胆管结石,纤维胆道镜经肝胆总管切开操作。 结果 8 240例中腹腔镜下经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720例、胆管损伤4例(占全组的0.49‰)、术中转开腹37例(占全组的4.49‰),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5 250例,随访6个月至5年,效果良好,无近、远期后遗症。 结论 腹腔镜和腹腔镜下纤维胆道镜治疗胆系结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腹腔镜手术医生的素质、临床经验、专业技术和手术技巧是避免胆管损伤的关键所在。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 方法 以29例Ib2~Ⅱb期局部晚期宫颈癌为NACT观察组,予PBV方案或TP方案化疗1~2个疗程,随后行根治性手术;以28例同期同条件患者直接行根治性手术为手术对照组。比较NACT观察组化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两组间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以及两组术后宫颈深间质层浸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观察新辅助化疗的毒副反应及评价新辅助化疗的安全性。 结果 NACT观察组中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9例,稳定4例,进展1例,临床有效率为79.31%;NACT观察组化疗前后肿瘤最大直径比较显著性缩小, P <0.05;NACT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6.46±30.29)min和(287.56±49.43)min, P <0.05;NACT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79.96±217.45)mL和(829.62±237.16)mL, P <0.05;NACT观察组与手术对照组的宫颈深层间质浸润发生率分别为51.72%、 64.28 %, P >0.05;脉管癌栓发生率分别为27.59%、25.00%, P >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0.07%、35.14%, P >0.05。 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近期疗效。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小肠出血的诊治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9年6月本科同时进行了放射性核素 99m Tc扫描和腹腔镜手术探查从而定位和定性诊断明确的46例小肠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46例中男28例,女18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3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2个月。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貌,血红蛋白60 g/L以下者6例,最低53 g/L。第1次住院17例、住院2次19例、3次6例、4次3例、5次1例,病程最长达7年。46例小肠出血患儿均行放射性核素 99m Tc扫描和腹腔镜手术探查。46例中 99m TcO 4显像32例显像结果呈阳性。腹腔镜手术探查46例均得到定位确诊(100%)。 99m TcO 4和 99m TcRBC联合显像阳性者37例,腹腔镜探查35例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94.9%。放射性核素 99m Tc扫描结果阴性者9例,腹腔镜探查6例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66.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本组初次入院进行腹腔镜探查17例,其中3例未见明显病灶,阳性率为82.3%。2次或2次以上入院29例,其中2例未见明显病灶,阳性率为9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结论 放射性核素 99m Tc扫描对小儿小肠出血具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但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在小儿腹腔镜技术非常熟练的条件下,小儿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可首选腹腔镜探查。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与缩血管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6例被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与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对照组为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心病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PAM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内皮素(ET)含量。 结果 对照组、SA组、UA组与AMI组PAMP血浆含量(ng/L)依次为5.55±0.97、9.25±2.95、13.07±1.29、15.52±4.60,冠心病患者PAMP血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AngⅡ与ET在UA组与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UA组与AMI组血浆PAMP水平与AngⅡ、ET呈显著正相关( P <0.01)。 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PAMP浓度增高,并且和缩血管物质AngⅡ、ET明显相关,可能与拮抗AngⅡ、ET的缩血管作用有关。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后路椎管减压,经关节突、横突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05年至2009年2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变化、后凸角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 得到随访78例,随访2~50个月,平均(16.96±6.88)个月。其中38例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平均1.08±0.35级)。13例术前无神经症状者术后无迟发神经损伤。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6例, 2例螺钉松动,无感染。后凸角由术前10°~39° (平均27.43°±6.67°),矫正到术后0°~11° ,平均(4.40°±0.82°) ( P <0.01),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2%~49%,平均(30.55±6.20)%,恢复至术后78%~100%,平均(94.12±9.45)% ( P <0.01)。 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 方法 分析1 986例经胃镜确诊的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特点,并与同期中青年消化性溃疡进行比较。 结果 老年组典型上腹痛、非特异性症状、无症状、伴随疾病率依次为11.4%、30.4%、20.3%和58.0%,同对照组的48.9%、15.0%、5.1%、20.9%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老年组高位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巨大溃疡发生率(27.1%、29.1%、10.6%),同对照组(9.5%、65.5%、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两组间H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典型上腹痛少,无症状及非特异性症状多,伴随疾病多,高位溃疡及巨大溃疡发生率高。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细菌性肝脓肿多继发于胆道感染或其他化脓性疾病,由化脓性细菌入侵肝脏形成的化脓性病灶,本研究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脓肿,分别使用脓肿穿刺、切开、开窗、吸引、冲洗、引流及膈下引流6种术式,总结治疗效果。 结果 35例全部治愈出院,术后住院7~16 d,平均8.5 d。33例恢复顺利,腹痛、腹胀、发热于术后1~5 d缓解,外周血白细胞4~7 d均降至正常。1例术后并发胆瘘,门诊换药2个月愈合;1例术后并发脐部感染,住院期间治愈。 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脓肿,手术精确、简单、微创、可采用多种术式、效果好,是治疗肝脓肿的理想方法。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胃镜下形态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胃镜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CT征像、内镜特征及病理。 结果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发病大于40岁的人群比例较高,达70%。临床症状无特征性表现,以上腹痛和上消化道出血为主。CT征像表现为局限增厚型、局限肿块型、弥漫增厚型和未见异常型。胃镜缺乏特异性表现,形态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溃疡型、肿物型和小结节型等。难于同胃癌等其他胃部疾病鉴别。全部病理结果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论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和CT征像均缺乏特异性。胃镜下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胃镜下多点取材和深度活检可提高胃镜诊断的阳性率。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及误诊。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作特点、伴发病等临床资料。 结果 13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男124例(92.5%),女10例(7.5%),男女比例为12.4∶1,男性患者发病年龄18~91岁,平均46.4岁,女性患者发病年龄58~84岁,平均65.4岁。患者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以第一跖趾关节肿痛为首发症状者77例(57.5%),因高嘌呤饮食诱发及习惯性饮酒者分别为44例(32.8%)、61例(45.5%),所有病例中伴发超重或肥胖者89例(66.4%),高脂血症68例(50.7%),高血压68例(50.7%),2型糖尿病48例(35.8%)及代谢综合征(MS)32例(23.9%)。 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以男性多见,以第一跖趾关节受累最常见,高嘌呤饮食、习惯性饮酒容易诱发痛风发作,病程中易伴发高血压病、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及MS。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本组20例,26足跟骨骨折。男14例,女6例;年龄18~57岁(平均33.6岁)。双侧骨折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线摄片;9例行跟骨CT扫描三维重建。骨折按Paley分型,Ⅰ型(剪力骨折)2足,Ⅱ型(舌型骨折)11足,Ⅲ型(中央塌陷型骨折)6足,Ⅳ型(粉碎型骨折)4足,Ⅴ型(严重粉碎型骨折)3足。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14例术后拍X线片,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14例术后平均随访5个月(3~9个月)。 结果 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26足跟骨骨折都获得了良好复位,随访的14例19足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优9足,良7足,可2足,差1足。 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分析中心ICU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并探讨有效而实用的心理干预。 方法 采用ICU患者心理护理调查量表对85例入住中心ICU 的清醒患者进行心理调查,测定其心理压力因素,针对患者的负性心理进行心理干预,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ICU患者常见的负性心理反应:对死亡的担忧和恐惧、疼痛及不理解治疗措施等等。心理护理前后比较,患者负性心理反应发生百分率均有所降低:对死亡担忧和恐惧(62.4% vs 20.0%),疼痛(45.9% vs 20.0%),不理解治疗措施(30.6% vs 7.1 %)。 结论 针对ICU患者的负性心理反应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稳定患者情绪,促其配合治疗和早日康复。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联合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外科资料。 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2例成功治愈,1例因难以控制的出血死亡。 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结石性胆囊炎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Ⅰ期胆囊切除术可行,但应详细判断其适应证,且术中胆囊切除的技巧及围术期的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2010(12).
摘要: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进行PCI治疗的26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 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8.1%,治疗病变成功率95.4%,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成功率96.9%。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8.7%。完全闭塞病变血管84支,成功率达67.9%。严重并发症2.3%。 结论 PTCA和CASI的成功率均达95%以上,因此PTCA及CASI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