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供体抗原特异性的CD4+CD25+Treg对同种异系心脏移植小鼠受体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于术前1 d、术后2周分别将供体抗原特异性的CD4+CD25+Treg (1×106)于尾静脉注入受体体内,术后1个月抽取小鼠外周血,分离B细胞,检测其在抗IgM抗体刺激下的增殖情况,检测小鼠外周血IgG、IgA水平,以判断应用CD4+CD25+Treg后小鼠体内B细胞功能状态。实验组:术前、术后2周使用CD4+CD25+Treg(n=8);阳性对照组:术前、术后未使用CD4+CD25+Treg(n=8);空白对照组:未移植小鼠(n=8)。结果实验证实,实验组B细胞增殖水平最低,空白对照组其次,阳性对照组最高,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IgG、IgA水平检测证实,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1)。结论经尾静脉注入CD4+CD25+Treg后心脏移植受体体内B细胞的功能可明显受到抑制,CD4+CD25+Treg可通过对B细胞的这一作用调节受体免疫状态,从而达到控制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电场起搏模型,对其电生理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的细胞模型,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起搏前、后的动作电位周期和有效不应期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原代心房肌细胞的快速起搏模型,细胞纯度符合实验要求。 快速电场起搏6 h后心房肌细胞的APD50和ERP较起搏前无显著变化,APD90较起搏前显著缩短(P<0.05)。快速电场起搏后12、24和48 h后心房肌细胞的APD50和APD90均较起搏前显著缩短(P<0.05),ERP较起搏前无显著变化。结论建立了快速起搏的房颤模型,其电生理特性符合房颤电重构的特点,为房颤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 CT、MRI和18FDG PETCT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差异,并探讨PETCT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68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1周内完成增强CT、增强MRI和PETCT扫描检查。结果应用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18例(26.47%)、42例(61.76%)和20例(29.41%),3种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0,P=0.004),MRI与CT、MRI与PET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8.589,P=0.003和χ2=7.173,P=0.007), CT与PE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颈部淋巴结转移42例(61.76%)124个、42例(61.76%)128个和38例(55.88%)120个,3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6,P=0.849),PETCT对部分最短直径小于10 mm的淋巴结可确诊。结论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MRI较CT和 PETCT有明显优势;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PET对部分最短直径小于1 cm的淋巴结可确诊。
刘 丽,冯 斌,欧阳颖 , 等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认知功能,评估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P3波与Conners家长量表(CPR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为8.5~10.5岁的40例ADHD患儿和40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了听觉ERP P3波的检测,并比较两组家长填写的CPRS结果。用t检验和Bivariate analyze方法分析资料。结果(1)ADHD组患儿较健康儿童ERP P3波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差异不明显;(2)CPRS评分结果显示ADHD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问题分量表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DHD组和健康对照组ERP P3波的潜伏期与CPRS分量表Ⅱ(学习问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5 1,r=0.3795,P<0.05),波幅与CPRS各分量表评分无肯定相关(r=0.007 3~0.213 9,P>0.05)。(4)28例ADHD患儿经哌甲酯治疗6个月后,ERP P3波的潜伏期缩短(P<0.01),CPRS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得分亦降低(P<0.01)。结论 ADHD患儿存在一定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较多的行为问题,出现学习问题的儿童可能有认知功能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能为ADHD患儿提供认知功能障碍量化的指标,ERP和CPRS联合使用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评价ADHD。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基因及其蛋白在胎儿生长受限(FGR)、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这3种病理性妊娠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Fabp4蛋白在3种病理性妊娠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荧光实施定量PCR的方法对Fabp4的mRNA在3种病理性妊娠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发现在这3种病理性妊娠患者的胎盘中,Fabp4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的胎盘。而通过实时定量检测发现Fabp4的mRNA表达水平在3种病理性妊娠患者胎盘中也高于正常组,其中胎儿生长受限组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bp4蛋白和mRNA在FGR、GDM、PIH这3种病理性妊娠患者胎盘中的表达均升高,提示Fabp4可能与这3种病理性妊娠有重要关系。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与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SHCC)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66~),EMBASE (198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和Cochrane2008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09年6月。纳入比较RFA与PEI治疗合并肝硬化的SHCC疗效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9.0软件对肿瘤坏死率、1年和3年局部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应用Hazard Ratio工作表计算生存率曲线中的死亡危险比。结果共纳入5项RCT,包括754例合并肝硬化的SHCC(其中RFA组354例,PEI组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FA较PEI能提高对单个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或肿瘤数目1~3个且直径小于3 cm的合并肝硬化的SHCC 坏死率(P<0.001)、降低死亡风险(P=0.001)、并减少1年(P=0.004)和3年局部复发率(P=0.001)。结论RFA治疗单个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或肿瘤数目1~3个且直径小于3 cm的合并肝硬化的SHCC总体疗效优于PEI。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受体小鼠诱导一氧化碳(CO)对同种移植心存活时间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C57BL/6→Balb/c小鼠)。受体小鼠自移植前1 d至移植后第6天(MC1周组)或至第13天(MC2周组)以二氯甲烷(MC)100 mg/kg体质量灌胃,或以同体积不含MC的橄榄油灌胃(Tx组)。观测移植心存活时间,于移植后第6、10天检测受体血清TNFα、IL10的含量和移植心肌TNFα、IL10 mRNA 的表达及病理学改变。结果受体以MC灌胃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浓度在3 h达到峰值;与Tx组比较,受体诱导CO(MC组)可以明显延长移植心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低血清TNFα的含量和移植心肌TNFα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以MC2周组明显;各组血清IL10含量和移植心肌IL10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体小鼠诱导CO明显延长同种移植心的存活时间,其主要机制可能与CO降低受体血清TNFα含量和移植心肌TNFα mRNA表达有关。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小型接骨板张力带固定治疗有利型和无严重移位倾向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有利型和无严重移位倾向下颌角骨折114例患者129处下颌角骨折采用口内切口,单个小型钛板行张力带内固定,咬合关系不理想者术后行颌间结扎,从术后感染、咬合关系、颞颌关节、张口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感染率7.01%。术后张口受限11.40%,术后有颌干扰的6.14%,术后有关节症状者8.8%。结论小型钛板行张力带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微小RNA451(miR451)对结肠癌细胞系SW480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荧光染料标记的siRNA片段转染,优化转染条件,观察转染效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miR451 mimics,以脂质体包裹转染SW480细胞,并设单独脂质体转染组、无关序列转染组、未处理组(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miR45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分析检测miR45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miR451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化学合成的miR451 mimics(100 nM)转染对结肠癌细胞系SW480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影响,但对SW480的侵袭能力有抑制作用。结论转染miR451 mimics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系SW480的侵袭能力。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临床因素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炎症标志物的浓度变化,探讨不同临床因素时房颤患者与炎症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经心电图诊断为房颤患者,按能否自行复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及非阵发性房颤组,其中非阵发性房颤组又分别按左心房内径(小于或等于40 mm,大于40 mm)、年龄(小于70岁,大于或等于70岁)、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大于或等于50%)分成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患者的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阵发性房颤组的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内径大于40 mm亚组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左心房内径(LAD)小于或等于40 mm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亚组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年龄小于70岁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协方差校正后非阵发性房颤组中射血分数(LVEF)小于50%者HsCRP、IL6水平与射血分数大于或等于50%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房颤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房颤的发生与持续。(2)房颤患者中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者、高龄者的HsCRP、IL6水平明显增高,且HsCRP、IL6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成正相关,HsCRP与年龄成正相关,提示炎症通过影响心房结构重构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点。 结果本组35例,其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20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0例;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5例;首次正确诊断30例,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大脑镰钙化;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细绳索状3例,呈粗绳索状17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2例呈新月形,4例呈扇形;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24 h至2个月复查CT:蛛网膜下腔出血7 d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像无变化;硬膜下少量血肿 20例(57.1%)14~20 d基本吸收,硬膜下血肿较大者15例(42.8%)4周至2个月变为低密度。结论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不仅可早期明确诊断,亦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颅脑其他损伤,动态观察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影响及对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 mg/kg诱发糖尿病大鼠模型,取建模成功大鼠胸主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SMA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曲线,CCK8法测定白藜芦醇IC50,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白藜芦醇对VSMC中NFκB核转移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对比,糖尿病组VSMC生长速度快,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糖尿病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IC50为(38.96±2.14)μmol/L,有剂量依赖性;白藜芦醇能抑制糖尿病VSMC中NFκB从胞浆转移到胞核。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糖尿病VSMC增殖与NFκB的核转移。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转移相关基因1(MTA1)特异性siRNA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2个MTA1特异性siRNA表达载体(pRNAi1、pRNAi2),实验分为脂质体对照、空质粒转染对照及MTA1 siRNA重组质粒转染组,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定量RTPCR检测MTA1 mRNA表达情况,检验其对细胞的RNA干扰效果;采用MTT法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测序表明MTA1干扰序列完全正确;pRNAi1与pRNAi2表达质粒有效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中MTA1的表达,MTT 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组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率高于脂质体对照组和空质粒对照组(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的转染重组质粒组细胞凋亡率高于脂质体对照组和空质粒对照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MTA1干扰真核表达载体,重组MTA1特异性siRNA质粒可抑制肝癌细胞中MTA1的表达,并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进其凋亡。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两省(广东、广西)交界地区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基因型及发生率。 方法采用RDB/PCR技术检测17种中国人较常见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采用单管多重PCR技术检测3种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左缺失α4.2缺失,右缺失α3.7缺失,东南亚型缺失__SEA)。 结果在217例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标本中共检出30例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检出率为13.82%。其中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合并__SEA/αα 20例(9.21%),合并α3.7/αα 7例(3.22%),合并α4.2/αα 2例(0.92%),合并__SEA/α4.2 1例(0.46%)。检出的30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共有8种,分别是CD4142(-TCTT)、TATAboxnt28(A→G)、CD17(A→T)、CD7172(+A)、IVSⅡnt654(C →T)、βE (G→A)、TATAboxnt29(A→G)、CD43(G→T)。结论两省交界地区人群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复合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的发生率为13.82%,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呈现多样性。在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中应引起重视。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的代谢产物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皮质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未处理组、缺氧再复氧组、不同浓度15dPGJ2处理的缺氧再复氧组。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神经细胞生存率,用DNA凝胶电泳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5dPGJ2具有剂量依赖性保护神经细胞免于缺氧导致的死亡的作用,15dPGJ2在10 μmmol/L以上保护神经细胞,与未处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dPGJ2预处理组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DNA所出现的梯形裂解条带比单纯缺氧再复氧组明显减轻。结论环氧合酶2代谢产物15dPGJ2参与了神经细胞死亡、凋亡的病理过程,减轻缺氧再复氧后神经细胞的损伤。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5例临床资料。结果15例中,年龄21~58岁,平均33.4岁,病程1.95~6.5年,平均3.15年;全部15例血钙和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均高于正常值;定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彩超为73.3%(11/15),ECT为 80.0%(12/15)。在彩超和ECT结果吻合的11例中,单侧甲状旁腺探查组手术时间低于4例双侧探查组(57.5 min vs 95.6min)。结论对慢性骨病、反复发作泌尿系结石,应作为PHPT的疑诊对象,血钙检查作为筛查手段应列为常规;血钙和血清FrrH测定是可靠的定性诊断手段;彩超和ECT相结合可获得准确的定位诊断:定位明确的腺瘤结合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行单侧甲状旁腺探查是可行的。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科行无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慢性白血病患者49例,供、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全相合43例,HLA 1个位点不合6例(其中,A位点不合2例,B位点不合1例,CW位点不合2例,DQ位点不合1例)。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Y)+全身放疗(TBI)方案28例、BU/CY方案21例。采用环孢菌素A(CSA)+骁悉+甲氨喋呤(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性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移植后10~23 d(中位时间14.8 d)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移植后13~27 d(中位时间18.6 d),血小板大于20×109/L。14例(HLA 1个位点不合者2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予甲强龙治疗后控制,28例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局限型14例,广泛型14例;无1例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移植相关毒副作用方面CY+TBI方案与BU/CY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5~63个月,41例患者无病生存,8例死于本病复发和移植并发症;2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检测转阴。结论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血液肿瘤治疗方法。
刘 耀,张 曦,陈幸华 , 等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上调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对共培养的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转染Cx43基因,罗氏黄染料传输法检测转染后骨髓基质细胞的GJIC功能变化;将Jurkat细胞与转染Cx43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观察共培养的Jurkat细胞对化疗药物甲氨蝶呤(MTX)药物敏感性的改变。结果转染Cx43基因的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的GJIC功能明显增加;与转染Cx43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Jurkat细胞在MTX作用下的存活率(61.3±3.24)%较未转染Cx43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Jurkat细胞(82.4±3.12)%明显下降;与转染Cx43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Jurkat细胞在MTX作用下的凋亡率(48.1±3.78)%较与未转染Cx43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Jurkat细胞(18.5±3.43)%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调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GJIC功能能够增加共培养的Jurkat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人类脐血造血干细胞(HSC)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HOXC4基因表达的情况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HOXC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以ATRA持续干扰人类造血干细胞,观察人类脐血HSC经植物血凝素(PHAM)诱导后,在培养过程第3、7、12天的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TL)生成情况。(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SC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HOXC4基因的表达水平。(3)用RNA表达相对量(2△△Ct)表示HOXC4基因相对表达量,采用x〖TX-*4〗±s表示HOXC4基因的变化情况。结果(1)人脐血HSC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 HOXC4基因呈规律的表达。(2) 随培养时间推移,HOXC4基因在增殖分化的第7天表达最强烈,第12天表达明显降低。(3)与正常组比较,ATRA可上调HOXC4基因的表达。结论HOXC4基因在人脐血HSC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呈现规律表达,提示HOXC4基因与人类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系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密切相关,是其调控基因之一。ATRA能显著上调HOXC4基因的表达。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同胞间人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不全相合/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观察移植疗效及并发症,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分析。结果移植后9~24 d(中位时间13.8 d)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移植后14~26 d(中位时间17.3 d)血小板大于20×109/L。2例于移植后26 d(HLA 3/6相合)和移植后48 d(HLAA、DR各一个位点不合)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予甲强龙治疗后控制;9例发生慢性GVHD,其中局限型6例(1例为HLA全相合,1例为HLAB一个位点不合,4例HLA 3/6相合),广泛型3例[其中1例为HLADR一个位点不合,1例为4/6相合(HLAA、B不合),1例HLA 3/6相合];4例发生肺部感染,3例发生肠道感染,1例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无1例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随访3~37个月,14例患者无病生存,1例死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靠方法,在充分考虑移植风险和积极准备的基础上可实施HLA不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应用Fenwal 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体与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有核细胞(MNC)采集效率。方法抽样分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90例次采集样本,其中自体采集109例次,异体采集81例次。比较两组采集产品中单个核细胞数占采集前自身单个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结果两组采集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集MNC效率与采集前外周血MNC总数均呈负相关。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率优于异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效率。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肺部并发症。方法对本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34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34例患者中37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7.6%,死亡14例。结论肺部并发症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其中感染性肺部并发症占主要,死亡率高。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预后是与患者和供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程度、患者的年龄相关。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单倍型相合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26岁,因停经37+5周,产前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于2008年8月18日入院。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6型。2008年8月19日行剖宫产术,同时采集并冻存脐带血35 mL。2009年1月7、8、9日行父供女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子供母单倍型相合脐血移植。结果移植后13 d造血功能重建,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移植后14个月,患者无明显慢性GVHD表现,骨髓FISH检查性染色体为XY,血型转为其父亲血型,骨髓细胞学检查正常。结论亲缘间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单倍型相合脐血移植可解决供者来源困难,促进造血功能重建,减轻GVHD,是治疗妊娠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手段。
摘要: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2肿瘤发生的可能原因及临床诊治方法,并进行有关文献复习。方法本院2001年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34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有3例继发第2肿瘤,其中霍奇金淋巴瘤继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继发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继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1例,3例患者均接受化疗治疗。结果继发第2肿瘤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的2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疾病无缓解死亡;继发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患者,治疗效果好,达到完全缓解,至今仍无病存活。结论大剂量、多疗程化疗治疗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引起基因突变及免疫功能方面的异常导致移植后第2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第2肿瘤治疗效果较初发患者差,预后不良。
摘要:摘要:目的探索儿童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患儿,行父供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骨髓原始粒细胞16%,原幼单核细胞44.5%,未缓解。供者为其父亲,HLA半相合;预处理方案采用洛莫司汀+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用骁悉、环孢素、甲氨蝶呤及ATG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患儿移植后14 d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21 d复查骨髓完全缓解,骨髓染色体检查完全转为供者型,移植后23 d开始每周输注供者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为杀伤细胞(DCCIK)共5次,细胞数按梯度递增。患者定期监测血常规各项指标均基本正常,移植后130 d复查骨髓示完全缓解,现继续随访中。结论供者DCCIK细胞过继性治疗降低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概率,是有效且值得探索的新手段。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府逐淤汤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口服血府逐淤汤和静脉滴注川芎嗪120 mg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川芎嗪120 mg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TCD、血液流变学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府逐淤汤联合川芎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09年12月两院按2002年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APACHEⅡ积分≥8分、Ranson积分≥3分、Bahhazar CT分级≥B级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13例,采用保守治疗、穿刺引流、早期手术、延期手术等个体化治疗和暴发性胰腺炎予以48~72 h非手术治疗,若多器官功能衰竭症状加重早期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13例患者,治愈91例(80.5%),死亡22例,病死率为19.5%,其中暴发性胰腺炎23例,早期手术治疗14例成活11例,非手术治疗9例成活2例。1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肾功能衰竭,4例死于腹腔感染,3例死于腹腔内出血,2例死于真菌败血症。结论个体化治疗和暴发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愈率。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徒手肝脏穿刺活检术在肝纤维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经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枪徒手经皮肝穿刺情况。结果36例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总穿刺成功率为94.4%,取材次数平均2.2次。穿刺活检病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纤维化患者应用超声定位徒手肝脏穿刺活检术取材成功率高,可以获得明确的病理分级诊断,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患者孕中期至孕足月胰岛素抵抗(IR)的程度及其变化。方法选择孕期经饮食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A1级GDM患者36例(A组),GIGT患者37例(B组),同期糖耐量正常的孕妇90例为对照组(C组)。监测各组孕24~28周和孕足月时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浓度,评价各孕期IR程度及孕24~28周时胰岛β细胞功能和妊娠结局。结果孕24~28周,A组患者的IR水平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孕足月,B组患者的IR程度加重,高于C组(P<0.05),而A组患者IR水平呈下降趋势。从正常妊娠、GIGT到GDM孕妇,其胰岛β细胞功能依次下降(P<0.05)。经饮食控制,GDM和GIGT患者妊娠结局与正常妊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M患者在孕24~28周甚至更早出现明显的IR,到足月妊娠呈异常下降趋势,这可能提示GDM患者存在胎盘功能的下降。GIGT患者在孕足月呈现明显的IR。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重度胸部创伤伴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3例重度胸部创伤伴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治愈132例;死亡21例,病死率为13.7%。主要死亡原因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重度胸部创伤伴休克常伴多发伤,病情危重,救治难度高。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限制晶体液,确保胶体、血液及时足量;加强监测,及时对症处理;准确把握手术指征,对严重连枷胸患者尽早进行手术内固定等;正确的治疗措施可提高重度胸部创伤伴休克的疗效。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9年6月应用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锁骨骨折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39.1岁;受伤时间8~14个月,平均9.3个月;锁骨中1/3骨折24例,外1/3骨折3例;萎缩型骨折不愈合25例,肥大型2例;既往非手术治疗18例,手术治疗9例。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10~2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9~15周全部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4周,无感染、骨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按照Constant肩关节关节功能评分为90.1分;2例患者因钢板顶压皮肤,骨折愈合18个月后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锁定钢板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锁骨骨折不愈合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原因和防范要点,探讨修复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术中发现胆管小裂口损伤,选择经创口整形直接放置T管支撑引流术效果良好;术中发现胆管横断伤,宜首选端对端吻合并置T管支撑引流。为防止术后胆管狭窄,放置内支撑管和良好的吻合技巧同等重要。结论掌握解剖变异、疾病病理改变,忌手术操作粗暴是防止损伤的关键。及时发现,选择适宜的修复术式,可显著降低术后胆管狭窄的发生率。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经皮肾穿刺造瘘顺行输尿管镜下取石术(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7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行皮肾造瘘及顺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男42例,女25例,年龄23~58岁,平均44岁。结石直径10~28 mm,平均17 mm。结石位于肾盂输尿管交界至第4腰椎下缘。术前行B超及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术后行腹部平片及B超检查评定疗效。结果67例患者经皮肾镜均为Ⅰ期取石,结石清除率100%,平均手术时间56 min(25~84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平均28 mL,1例出现输尿管穿孔。平均住院时间7 d。术后复查腹部平片及B超,未发现结石残留。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较大嵌顿性结石安全有效。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64例,6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缓释片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术后予以医患沟通、冰敷及静脉自控镇痛(PCA)。术后第2天随机分为单用COX2抑制剂和应用曲马多缓释片+COX2抑制剂两组,并行主动功能锻炼;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及膝关节出院时运动度恢复情况。结果联合镇痛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及运动疼痛评分比单用COX2抑制剂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静息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膝关节运动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比较置换手术后的运动疼痛,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心包穿刺抽液与心包腔内置管引流两种方法,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将78例心包积液患者分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组(n=41)和传统心包穿刺抽液组(n=37),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心包积液引流量。结果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对心包堵塞有防止作用,且心包积液引流量远大于心包穿刺抽液组(P<0.05)。结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比心包穿刺抽液更安全有效。
赵忠文,刘晓林,陈 瑜 , 等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腹部手术后并发急性下肢DVT 21例病例资料。结果18例治愈,3例转上级医院(其中2例经介入置放滤网,1例抗凝、溶栓治疗后出现出血倾向),全部病例随访至2009年底,除1例患肢较健侧稍粗,其余病例均获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DVT的发生与患者高危因素、麻醉、手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颈动脉体瘤(CBT)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探讨DSA在CBT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11例(12个)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DSA表现。结果11例CBT临床均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肿块呈椭圆形、圆形,质较硬,实性,边界清楚,无压痛,其中颈部闻及血管杂音2例;肿物可前后推动而不能上下移动。DSA显示所有患侧颈动脉分叉夹角增大,颈内外动脉移位;所有CBT肿瘤血供丰富,肿瘤染色明显,瘤体与血管的关系清晰,主要供血动脉起源于颈外动脉。DSA显示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内3个,9个瘤体呈偏心性生长并包绕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分叉。瘤体直径3.0~9.0 cm,平均约(4.5±1.5)cm。DSA显示右侧6例,左侧4例,双侧1例。肿瘤定性、定位以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与外科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大多数CBT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误诊,但具有特殊的DSA表现。DSA能清晰显示瘤体与颈部血管关系,为外科手术或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DSA诊断CBT准确率100%。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非胸腔镜微创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的手术方法、效果和相关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6月到2008年12月,采用非胸腔镜辅助下行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患儿36例,评价其手术安全性、疗效及预后。结果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45~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8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9 d;术后随访9~22个月。术后早期并发气胸3例(8.3%),2例出现晚期并发症(5.5%),1例间断疼痛1个月,1例因切口排异反应术后3个月取出钢板。结论 非胸腔镜微创矫正漏斗胸的Nuss手术方法安全有效,技术的改进和远期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
石 凯,李 媛,张 玲 , 等
摘要:
摘要:
郑万会,张培林,朱小玲 , 等
摘要:
摘要: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