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相关基因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mRNA 表达变化,从而探讨PDCD5基因与SLE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半定量检测67例SLE患者和50例健康者PBMC中PDCD5 mRNA的表达。结果SLE活动期患者PDCD5 mRNA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0);SLE活动期患者PDCD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和健康者(P<0.01),稳定期患者PDCD5 mRNA比健康者也明显升高(P<0.01)。SLE活动期患者PBMC中PDCD5的表达与反应SLE疾病活动的指标如SLEDAI、补体C3、抗dsDNA抗体等呈显著相关(P<0.05)。狼疮性肾炎患者和非狼疮性肾炎患者PDCD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PBMC中PDCD5表达上调,且与SLE疾病活动相关,提示PDCD5通过增加表达量而导致异常淋巴细胞凋亡,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向粒系祖细胞(CFUG)增殖过程中HOXA9基因表达情况,并且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进行干扰,探讨HCMV对HOXA9基因的影响。方法体外定向培养CFUG,经MTT法检测后,HCMVAD169滴度为106蚀斑形成单位(PFU)/mL,按0.1 mL 105 PFU/mL接种培养体系。采用RTPCR技术测定HOXA9基因表达。结果 随时间推移,HOXA9基因在增殖分化的第7天表达最强烈,第12天表达明显减弱;HOXA9基因受HCMV影响下调(P<0.05)。结论HOXA9基因在脐血粒系祖细胞发育过程中呈规律表达,提示HOXA9基因与粒系造血活动有相关性;HCMV下调HOXA9表达的同时,HCMV干扰细胞集落生成较正常组差,提示HCMV可能通过调控HOXA9基因表达异常引起HSPC增殖分化异常。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蛋白激酶D1(PKD1)对人HeLa细胞中AP1转录激活作用,为探讨PKD1作用的AP1靶基因的功能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对照质粒pcDNA3.1、PKD1野生型质粒(pcDNAPKD1)或无激酶活性突变型质粒pcDNAPKD1DN与AP1转录活性报告质粒pAP1luc及内参照报告质粒pRLSV40共转染人HeLa细胞,同时将对照siRNA(siCTL)或PKD1 siRNA(siRNAPKD1)与AP1转录活性报告质粒pAP1luc及内参照报告质粒pRLSV40也共转染人HeLa细胞。转染48 h后,分别收集细胞裂解液进行Western blot 检测外源性PKD1过表达或内源性PKD1敲低状况,并以Promega双报告基因分析试剂盒测定AP1荧光素酶活性,计算AP1相对转录活性。结果Western blot证实HeLa细胞中外源性pcDNAPKD1、pcDNAPKD1DN过表达,而且siRNAPKD1明显敲低HeLa细胞中内源性PKD1表达;双色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表明,与对照质粒pcDNA3.1比较,pcDNAPKD1过表达明显增强AP1转录活性(P<0.05),相反,与pcDNAPKD1比较,pcDNAPKD1DN过表达则明显降低AP1转录活性(P<0.05)。与之相符,与siCTL比较,siRNAPKD1对内源性PKD1敲低,也明显抑制AP1转录活性(P<0.01)。结论PKD1表达和激酶活性增强HeLa细胞中AP1转录激活,提示PKD1 可能通过AP1调控相关靶基因表达。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本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AGs)的耐药情况,并分析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检出情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用KB纸片扩散法对6种AGs做药敏试验以及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在临床分离的75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ESBLs菌37株(49.33%)。产ESBLs菌耐药情况:依次为庆大霉素(78.38%)、链霉素(70.27%)、卡那霉素(62.16%)、妥布霉素(50.05%)、奈替米星(18.92%)、阿米卡星(10.81%)。与非产ESBLs菌株比较,除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产ESBLs菌中耐多药模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s菌携带AMEs基因检出情况:共检出5种基因,其中以aac(3)Ⅱ(64.86%)和aac(6′)Ⅰ(45.95%)为主,未检出aac(6′)Ⅱ。除ant(2")Ⅰ和aac(3)Ⅰ外,其余3种基因检出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且两基因携带率也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ESBLs的产生可使大肠埃希菌对AGs的耐药情况加重。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稳定表达Makorin环指蛋白1(MKRN1)基因对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的影响。方法利用作者构建的稳定表达MKRN1基因的Siha细胞株,观察MKRN1基因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mRNA转录表达水平、端粒酶活性以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转染Siha细胞后,稳定表达MKRN1基因明显抑制细胞hTERT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抑制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且G1期细胞明显增加,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结论稳定表达MKRN1基因可特异性降低宫颈癌细胞中hTERT mRNA水平,抑制癌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并且阻止宫颈癌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促进细胞凋亡。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肝癌细胞HepG2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肝癌细胞HepG2(简称HepG2)和正常肝细胞LO2(简称LO2)为实验对象,每种细胞设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TSA(125、250、500、1 000、2 000 nmol/L)处理组,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测定TSA对两种细胞增殖抑制情况,RTPCR检测FHIT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FHIT蛋白表达。结果经TSA处理的HepG2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减慢;不同浓度TSA对HepG2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对LO2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HepG2中FHIT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的异常改变可能与组蛋白异常去乙酰化有关,TSA可通过抑制去乙酰化酶活性,上调FHIT基因表达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冬虫夏草水提取物对慢性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冬虫夏草水提取物对慢性低氧大鼠PASMCs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冬虫夏草水提取物对慢性低氧大鼠PASMCs细胞周期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测定冬虫夏草水提取物对慢性低氧大鼠PASMC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癌基因cfos、cjun表达的影响。结果低氧对照组大鼠PASMCs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100 mg/mL冬虫夏草组A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对照组S+G2M 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虫夏草组S+G2M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低氧对照组,但高于常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虫夏草组PCNA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低氧对照组,但高于常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冬虫夏草组细胞cfos和cjun 蛋白阳性染色平均积分光密度值(AIOD)明显低于低氧对照组,但高于常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虫夏草水提取物呈浓度依赖性抑制慢性低氧导致的大鼠PASMCs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内cfos、cjun基因和PCNA的表达、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来实现的。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大鼠整体低氧预处理(WHPC)对在体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重复低氧5次建立大鼠WHPC模型,用无创微血管夹夹闭左肺门缺血45 min后松开,再灌注180 min,复制肺I/R模型。设立假手术(Sham)组、I/R组和WHPC +I/R组,每组SD大鼠10只。光镜下观察各组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细胞色素C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并用非放射性荧光底物法检测肺组织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肺组织出现明显损伤性形态学变化,肺组织细胞色素C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高(P<0.01);与I/R组比较,WHPC+I/R组形态学变化明显改善,肺组织细胞色素C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P<0.05)。WHPC+I/R组肺组织PKC活性比Sham组和I/R组明显增高。结论WHPC可减少肺组织细胞色素C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对肺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WHPC上调PKC活性有关。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用于婴幼儿支气管镜检术的效果。方法将458例需行支气管镜检术的患儿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芬太尼(F组)静脉复合全麻和氯胺酮(K组)静脉复合全麻。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后、置镜前及术中3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麻醉方法均能满足手术要求,但与F组比较,K组术中HR、MAP及RR明显增高(P<0.01);SpO2明显降低(P<0.01)。F组严重缺氧、屏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结论芬太尼无心血管兴奋作用,镇痛效果强,单次注射作用维持时间比氯胺酮长,只要掌握好推注速度和充分吸氧,可避免肌僵和缺氧的发生,且能保障患儿术中生命体征的平稳,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摘要:摘要:目的构建携带人颗粒溶素(GLS)活性肽的重组卡介苗(BCG),并鉴定该重组菌向真核细胞递呈质粒的能力。方法以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携带GLS活性肽基因和分支杆菌复制子OriM的真核穿梭共表达质粒pBMS,以电转化方式将pBMS质粒转入BCG构建重组BCG,抽提质粒进行PCR鉴定重组菌;将重组菌感染巨噬细胞,通过RTPCR了解重组菌向真核细胞递呈质粒的能力。结果采用电转化方式可将pBMS导入BCG,抽提质粒鉴定出与GLS基因相符的目的条带。以该重组BCG感染小鼠巨噬细胞,96 h后用RTPCR法可扩增出相应的基因条带。结论成功构建含pBMS的重组BCG。该重组BCG能向小鼠巨噬细胞递呈携带基因。
摘要:摘要:目的从天然免疫角度探讨尖锐湿疣发病机制。方法收集尖锐湿疣患者45例及健康对照者25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LR 2、3、9 mRNA的表达。结果尖锐湿疣组PBMCs TLR 2、3、9 mRNA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循环中的天然免疫受体TLR 2、3、9可能并未在抗尖锐湿疣病毒感染的免疫过程中起作用。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血小板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3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总结分离细菌的种类,分析不同菌种患儿的血小板水平与预后的关系,血小板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与预后的关系,NEC分期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血小板减少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等。结果在243例患儿中,病死率为11.52%(28/243),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6.63%(89/243),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血小板减少者病死率为22.47%(20/89),合并NEC发生率为5.35%(13/243),138例确诊病例中,革兰阳性(G+)球菌占74.64%(103/138),革兰阴性(G-)杆菌占 25.36%(35/138)。死亡组与存活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发病年龄、是否合并肺炎及黄疸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小板计数[(80.36±34.48)×109/L 与(184.73±62.70)×109/L]、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84.27±23.37 )分与 (93.45±15.63)分]及合并NEC发生率[28.57%(8/28) 与 2.73%(5/153)]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球菌与G-杆菌败血症患儿血小板计数[(115.34±45.38)×109/L 与 (123.22±53.45)×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05),两组病死率[15.53%(16/103)与11.43%(4/35)]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χ2=0.037,P>0.05)。血小板减少组NCIS[(78.34±23.48)分]明显低于正常组[(90.06±14.27)分],合并NEC发生率[10.11%(9/89)]高于正常组[2.60%(4/154)],血小板减少组病死率[22.47%(20/89)]亦高于血小板正常组[5.20%(8/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及其以上NEC组血小板水平[(58.36±18.47)×109/L]明显低于Ⅰ期NEC组[(132.67±26.73)×109/L],t=5.60,P<0.05。新生儿败血症病死率与血小板水平呈负相关(r=-0.535,P<0.05)。结论血小板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相关,能较好地反映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病情及预后。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参麦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组)、缺血再灌注组(2组)、参麦组(3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30 min后放松再灌注90 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3组每天注射参麦注射液10 mL/kg,连续3 d,1、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中PE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1组比较,2组血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CD3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3组与2组比较,血中PECAM1/CD31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45份乳腺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雌、孕激素受体状况,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在45份乳腺癌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4.4%(38/45),在Ⅲ+Ⅳ期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分别为93.3%、83.3%(P<0.05) ;在腋窝淋巴结阳性组COX2表达阳性率高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组,分别为92.9%、82.2%(P<0.05)。COX2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雌、孕激素受体状况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明显相关关系。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阿曲库铵对大鼠心脏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曲库铵组和顺式阿曲库铵组。应用短时程频域分析法观察给药前、后各组大鼠心率变异性(HRV)各指标的变化。结果静脉给药前各指标变化无差异,给药后阿曲库铵组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总功率(TP)、LF/高频功率(HF)、LFnorm、HR增加,HFnorm降低;顺式阿曲库铵LFnorm降低,其他指标较生理盐水组无差异。结论大剂量阿曲库铵对大鼠HRV产生影响,破坏心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血清前清蛋白(PA)对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监测价值。方法PA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检测,清蛋白(ALB)应用溴甲酚绿法检测。结果结核治疗后亚组血清PA、AL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AL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核组治疗后血清PA、ALB、ALT异常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核治疗后亚组PA异常率明显高于ALB、ALT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PA水平监测对抗结核药物何时停药或减量有强烈的预警和指示作用,可作为药物所致早期肝损害监测的理想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09年11月婴幼儿腹泻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成药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3~5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腹泻次数减少,每天(2.5±0.3)次;对照组为每天(4.8±0.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患儿大便形状好转天数达[(3±0.4)d]、腹泻治愈平均天数[(4.5±0.8)d]、食欲好转[(3.5±0.5)d]、精神恢复[(3.2±0.6)d]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分别为(5±0.5)d、(7±1.2)d、(5.5±0.5)d、(4.8±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朴止泻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腹泻效果好,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可以减少腹泻次数,减轻脱水程度,减少静脉补液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模糊综合评价了解尘肺患者的疾病负担的严重情况,探索减少尘肺患者疾病负担的有效途径。方法利用自制问卷与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调查180例尘肺患者的疾病负担,计算各维度指标得分,然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180例尘肺患者的疾病负担有40.5%可能性被综合评判为重度疾病负担。其中生活质量能导致尘肺患者79%疾病负担,是尘肺患者疾病负担的重要内容。结论阻止尘肺患者肺进一步纤维化、改善肺功能、降低伤残等级、减少医疗费用以及对尘肺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尘肺患者生活质量是降低其疾病负担的有效途径。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2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将其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即应力刺激组(A组)与非应力刺激组(B组),每组各8只。A组术后第2周开始被动训练(CPM);B组正常笼养。分别于术后2、4、6、8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各处死2只,检测BMP2表达。结果术后2周,两组BMP2染色均呈阳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术后4周,两组BMP2染色阳性,A组稍显均匀。术后6周,两组BMP2染色阳性分布均较前广泛,A组较B组明显,且相对均匀有序。术后8周,A组比B组BMP2染色更为有序,靠近骨面BMP2表达程度与靠近腱性部分比较,差别较前减小。结论CPM训练能提高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界面BMP2表达,从而增进胶原的合成,促进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成年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细胞)分离、纯化、原代培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并观察其体外生长特性及SPA表达情况。方法将0.08%胰蛋白酶消化液从气管注入肺组织,消化分离ATⅡ细胞。将大鼠IgG包被的培养皿免疫吸附纯化后,进行原代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透射电镜(TEM )鉴定细胞,改良巴式染色法鉴定并计算细胞纯度,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表达SPA动态变化。结果细胞产量约为2.2×107个/只大鼠。电镜下观察到ATⅡ细胞特征性结构——板层小体;纯度大于 90%。体外培养36~72 h时细胞生长良好,细胞质内有较多颗粒;96 h后细胞呈长索形,细胞内颗粒减少,并出现空泡。ATⅡ细胞表达SPA在36 h左右达高峰,之后表达减弱。结论利用0.08%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和大鼠IgG免疫吸附纯化可获得满意的原代ATⅡ细胞。培养36~72 h时细胞增殖旺盛,生长良好,SPA表达丰富,是进行体外实验的良好时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26例,按胸痛发作到就诊时间先后分为4 h内组和4~8 h组,分析胸痛发作不同时间HFABP、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在诊断AMI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胸痛发作4 h内, HFABP诊断AMI灵敏度为90.1%,明显高于cTnI、CKMB和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为92.1%,明显高于MYO(P<0.05),与cTnI、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8 h组HFABP诊断AMI灵敏度为98.0%,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与MY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为96.2%,明显高于MYO(P<0.05),与cTnI、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个检测指标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在胸痛发作4 h内和4~8 h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早期急性AMI,HFABP优于传统指标cTnI、CKMB和MYO,测定HFABP对早期诊断AMI有重要临床意义。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柴芍承气汤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柴芍承气汤治疗SAP的随机对照试验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Handbook4.2.2推荐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4.2.7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9篇中文文献534例患者。结果基础治疗加柴芍承气汤组在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基础治疗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基础治疗加柴芍承气汤治疗SAP疗效优于单纯基础治疗,但鉴于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较低,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3(SRC3)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测定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正常对照(NC)组患者外周血中的SRC3 mRNA转录情况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SRC3 mRNA及蛋白在SAP组、MAP组和NC组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其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0.01)。结论SRC3的表达与AP的严重程度有关,炎症越重,其表达越高。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内易位的原因、对临床的影响以及相应处理方法和建议。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内易位的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研究导管留置时间、输液效果、相关并发症、中心静脉压(CVP)测值以及患者的耐受性等。结果相对于正常置管位置,除导管栓塞发生率可能增加外,静脉内易位导管输液流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无明显区别,患者耐受性较好;CVP测值则有较明显的区别。结论导管静脉内易位对一般以输液为目的的患者无明显不良影响,如果置管以监测CVP为主要目的,则可能需另行置管。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发生慢性非心源性胸痛(NCCP)的可能原因,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选择经心血管专科检查排除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慢性胸痛患者33例,采用电子胃镜、pH测定、心电图检测,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并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将检查结果与患者主观症状记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5例患者(75.8%)在出现主观症状时同时出现胃食管反流病(GERD),5例患者(15.2%)在出现主观症状时同时出现GERD及心电图STT下移,15例患者(45.5%)伴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等症状。经PPI等综合治疗后,31例患者(93.9%)胸痛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NCCP以GERD最为多见,可采取以PPI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GERD患者在食管酸度下降引起主观症状同时可出现心电图改变,经PPI治疗后,胸痛改善,同时心电图改变亦可消失;NCCP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精神症状,应注意评估其精神心理状况,合理疏导,必要时辅助使用精神类药物,以利更大限度地缓解症状。
摘要:摘要:目的对心脏穿透伤(PCT)急救时可用的两种分类法(分型法、分期法)进行比较,优选出较为适用的急诊分类法。方法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模拟急诊室医师诊断PCT的临床思维过程,将急诊室医师所用的诊断依据作为网络模型输入变量,包括患者胸部受伤部位、到达急诊室时收缩压、心率、意识等临床特征;将分型法和分期法作为输出变量,通过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MLP)模型分析PCT患者临床特征与其分型(分期)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优选出准确率较高的分类法。结果通过MLP建立的PCT分类模型以14→3→7三层网络结构为最优。训练样本中,临床分型法总准确率(84.8%)与临床分期法总准确率(9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试样本中,临床分型法总准确率(73.9%)与临床分期法总准确率(1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样本中,临床分型法总准确率(67.7%)与临床分期法总准确率(9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穿透伤急救时按临床分期法指导分类、救治,判断更为简便,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胸部损伤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及救治对策。方法对1995年9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75例生存超过24 h的60岁以上胸部损伤患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肋骨骨折数、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值、肺挫伤、休克、合并伤、合并慢性病、抢救治疗过程等。结果发生急性呼吸功能不全22例(8.00%),多器官功能不全16例(5.82%)。肋骨骨折数大于或等于4根、ISS≥25、合并颅脑损伤者意识状态评分(GCS)≤8分、休克重且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4 h、肺挫裂伤超过2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是胸部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的高危因素。结论抢救早期应高度重视呼吸保护等综合救治措施。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综合分析2005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6例成人IM的临床资料。结果成人IM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增加,其误诊率高达69.2%。临床复杂并发征包括重症肺炎、肝功能损害、血液和免疫功能异常。更昔洛韦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严重病例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成人IM涉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应加强对本病的认知。要重视在显微镜下观察异形淋巴细胞的研究。早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地西泮急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临床诊断为UA/NSTEMI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51例)和地西泮组(169例),对照组采用最新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地西泮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地西泮10 mg肌肉注射,1次/日。观察48 h,观察用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心脏标志物升高情况,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糖变化,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地西泮不良反应等。结果地西泮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电图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地西泮组心脏标志物进行性升高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率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中相应的亚组比较,地西泮治疗能有效降低高血压亚组血压和糖尿病亚组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嗜睡外,未观察到地西泮其他不良反应。结论UA/NSTEMI患者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加用地西泮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可降低UA/NSTEMI患者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比例及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早期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诊断明确的tSAH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行腰椎穿刺不等量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尿激酶及地塞米松,置换总量每次35~50 mL;对照组行常规腰椎穿刺测压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未行脑脊液置换。观察指标: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脑脊液血红蛋白(Hb)清除时间,颅内压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评价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脑脊液Hb清除时间及颅内压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并发脑血管痉挛(7.69%)、脑积水(12.8%)发生率较对照组(分别为32.43%、37.84%)明显降低(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较对照组(70.27%)明显提高;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8.56 d)较对照组(15.38 d)明显缩短(P<0.01)。结论早期不等量脑脊液置换加小剂量尿激酶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tSAH安全、有效,能较快改善临床症状,并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低致残率。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ATP)与普罗帕酮(propafenone)急诊转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效果。方法选择PSVT患者173例,随机分为ATP组(n=86)及普罗帕酮组(n=87),比较二者的转律成功率、转律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ATP与普罗帕酮转律时间分别为(0.92±0.38)min、(33.00±17.00)min(P<0.01);转律成功率分别为97.7%、88.5%(P<0.05);ATP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普罗帕酮组(分别为37.2%、11.5%,P<0.01),普罗帕酮组严重不良反应率大于ATP组(分别为4.6%、1.2%,P<0.05)。结论急诊室环境下应用ATP及普罗帕酮转律PSVT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虽然ATP转律有较多的轻度不良反应,但比普罗帕酮成功率及安全性更高。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在无等离子刀等器械止血情况下,行关节镜辅助下半月板钩刀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弹响髋的可行性。方法比较分析2000~2009年行关节镜辅助下半月板钩刀髂胫束松解术与开放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弹响髋的疗效、手术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和并发症等。 结果在无等离子刀止血情况下,行关节镜辅助下半月板钩刀髂胫束松解术与开放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弹响髋优良率分别为92.3%、100%,优秀率分别为84.6%、89.5%,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3.2±6.3)min 、(14.6±4.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5.1±3.4)d 、(28.5±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无等离子刀止血情况下,行关节镜辅助下半月板钩刀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弹响髋是可行的。
摘要:摘要: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DM)患者肺功能,探讨肺是否为DM病变的靶器官。方法检测200例2型DM患者和60例健康者肺通气、弥散功能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对60例有并发症的DM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4周后再次检测,以了解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2型DM组肺通气、弥散功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微血管病变积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单次呼吸肺一氧化碳转移因子(TLCO SB)、肺一氧化碳转移因子/肺泡容量(TLCO/VA)较微血管病变积分小于2分者明显降低。治疗后患者FVC 、FEV1、TLCO SB、TLCO/VA及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所好转。结论2型DM患者肺功能受损,肺脏是DM病变的靶器官之一。控制血糖是防治肺功能损害的重要措施。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182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低组织性、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患者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惩罚与严厉、高过分干涉和高拒绝与否认(P<0.01);而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拒绝与否认、高惩罚与严厉和高偏爱被试(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影响。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将6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儿在首次发生呼吸暂停后均给予氨茶碱负荷量5 mg/kg,于20 min内静脉滴注,12 h后给予2.5 mg/kg维持量,12 h静脉滴注1次。治疗组同时加纳洛酮,首次予0.1 mg/kg静脉注射,继而按0.1 mg/kg加10%葡萄糖液20 mL以0.02~0.04 mg·kg-1·h-1静脉泵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比单用氨茶碱更有效。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体检者对14种食物过敏原不耐受情况及健康管理方案。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半定量检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级,分析普通人群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情况及不同食物过敏原的不耐受情况。结果35名健康体检者对14种食物过敏原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为65.71%(23/35),在日常食用的14种食物中,螃蟹、鸡蛋引起的食物不耐受率最高,分别为54.29%、40.00%;鸡肉未引起食物不耐受。 结论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进行分级,并对其进行健康管理,以避免诸多并发疾病的发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对母体和胎婴儿的风险及益处。方法对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住院分娩的9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剖宫产妇女发生严重产褥期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其术后使用抗生素的风险是阴道分娩者的5倍,但可减少严重软产道裂伤并发症。排除多变量和孕周后,择期剖宫产可减少死胎的发生。头先露择期及产时剖宫产术均可增加新生儿重症监护(≥7 d)的风险。排除多变量及孕周后,其优势比及可信区间(CI)分别为 2.1(1.75~2.55)、1.93(1.63~2.79),同时可增加新生儿死亡率,其优势比及CI分别为1.66(1.26~2.2)、1.99(1.51~2.63)。臀位先露剖宫产术并不增加这种风险。结论剖宫产术益处为可减少母体严重软产道裂伤并发症及提供臀先露新生儿好的结局,头先露择期剖宫产术可减少死胎的发生,但剖宫产术同时增加了母体和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风险。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国产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3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应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30 min内静脉滴注 ,第1、8天;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21~28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23例中完全缓解(CR)1例(4.3%),部分缓解(PR) 9例(39.1%),稳定(SD)6例(26.1%),进展(PD)7例(30.4%),总有效率(CR+PR)为43.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患者对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血脂异常及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和代谢特点。方法从2008年体检人群中随机分层选取2 645名调查对象,将调查对象按是否患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及糖尿病分成5组:A组(正常组)、B组(单纯血脂异常组)、C组(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组)、D组(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组)和E组(血脂异常、糖尿病和高血压组);分析调查对象血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项血脂指标,比较不同组别的发病年龄、脂代谢水平和各类脂代谢异常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脂代谢异常与不同合并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A组比较,B、C、D、E组男性患者比例明显增加;患病年龄明显增大(P<0.05);血中TC、TG、LDLC水平也明显增高(P<0.05),HDLC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5组间比较发现:C组TC(5.75±0.81)、LDLC(3.66±0.81)水平最高;E组TG(3.97±4.70)水平最高。C、D、E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病概率明显增加,反之,B组患单纯性TC或TG的概率则比C、D、E组高。结论随着年龄增加,男性中患血脂异常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概率明显增高,比女性有更明显的变化,而且血脂异常类型中主要以混合性高脂血症增加为主。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胸腹腔镜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采用电视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行食管癌根治手术(IvorLewis)10例,腹腔镜下游离胃、管状胃成形及打开膈肌裂孔;胸腔镜下游离中、下段食管,将胃提至奇静脉弓,使用吻合器行胃食管奇静脉弓下吻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30 min,手术经过顺利,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术中平均出血200 mL。所有病例均无肺部并发症,无吻合口瘘,1例出现胃排空障碍,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胸腹腔镜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腹壁缝合新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腹壁全筋膜层连续缝合方式,即用PDSⅡ(强生10 ETHICON普迪思58 mm大圆针袢形线)穿过筋膜、肌肉及腹膜作全层连续缝合9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分层缝合进行比较。结果全筋膜层缝合组切口裂开5例(0.50%),伤口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感染21例(2.11%),粘连性肠梗阻1例(0.10%),未发生切口疝。分层缝合组切口裂开19例(3.06%),粘连性肠梗阻7例(1.13%),伤口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感染33例(5.31%),切口疝5例(0.81%)。结论应用PDSⅡ作全筋膜层连续缝合腹壁,方法简便,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极度肥胖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差及腹肌紧张者。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新鲜冰冻血浆在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总蛋白、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方法统计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随机抽检的48份新鲜冰冻血浆和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抽检的48份病毒灭活滤白新鲜冰冻血浆,经37 ℃水浴融化后测定总蛋白、Ⅷ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经过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浆经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处理能够提高输血安全性,同时部分血浆成分含量有一定下降。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及组织分型的价值。方法对7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3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的各项指标灵敏度:癌胚抗原(CEA)为32.86%,癌抗原125(CA125)为32.86%,癌抗原242(CA242)为12.86%,糖链抗原199(CA199)为12.86%,癌抗原153(CA153)为8.5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0%,铁蛋白为22.86%,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为2.86%,甲胎蛋白(AFP)为2.86%,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为5.7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29%,生长激素(HGH)为0%。特异度:CEA 为93.33%,CA125为90.00%,CA242 为96.67%,CA199 为96.67%,CA153为96.67%,NSE为100%,铁蛋白为90.00%,βHCG为100%,AFP为100%,FPSA为96.67%,PSA为96.67%,HGH为100%。将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CEA、CA125、CA242、CA199、CA153 、NSE、铁蛋白等7项指标中任1项阳性判别为联合阳性的灵敏度为60.00%,特异度为76.67%。非小细胞肺癌组CEA、CA125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分型中,腺癌组CEA、CA153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及组织分型。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42例。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肋间,切口长1.5~2 cm,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6~7肋间,切口长1.0~1.5 cm。结果无胸部中转辅助小切口,手术时间30~12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10~200 mL,平均50 mL;术后住院4~6 d,平均4.5 d。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可进一步减小创伤,疗效可。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中一胎死亡的原因及对母亲和存活胎儿的影响及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分娩的双胎妊娠之一胎死亡的16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之一为宫内死胎的发生率占双胎的4.41%,其中单绒毛膜双胎11例(68.75%),双绒毛膜双胎5例(31.25%)。胎儿死因:脐带因素6例(37.50%),胎盘因素4例(25.00%),妊娠并发症3例(18.75%),双胎输血综合征1例(6.25%),胎儿畸形1例(6.25%),不明原因1例(6.25%)。期待治疗最长达63 d,单绒毛膜双胎平均期待治疗时间为3.36周,平均分娩周孕为35.5周,双绒毛膜双胎平均期待治疗时间为9.5周,平均分娩孕周为35.7周。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3例。双胎之一胎死亡后对母体的凝血功能影响不大。结论脐带、胎盘异常是胎死于宫内的重要原因;双胎之一胎死于宫内对母体及存活儿有一定影响.但孕周小,胎儿尚不成熟,严密监测存活胎儿宫内情况,积极处理产科并发症,行期待治疗可延长孕龄至足月,可提高围生儿存活率。单绒毛膜双胎较双绒毛膜双胎期待治疗时间有明显差别。
摘要:
摘要: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