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目的构建小鼠FasL基因和屋尘螨主要抗原Derp2双基因共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树突状细胞(DC)中的表达。方法以plambdDerp2为模板扩增Derp2基因,双酶切pIRES2EGFP和Derp2基因,将Derp2基因克隆入pIRES2EGFP得pIRES2EGFPDerp2。双酶切pMD18TFasL质粒获得FasL片段,克隆入pIRES2EGFPDerp2,获得FasL和Derp2共表达重组载体pIRES2EGFPFasLDerp2,采用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染DC,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FasL和Derp2基因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测序证实FasL和Derp2基因序列完全正确。重组质粒转染DC后,能表达FasL和Derp2的mRNA和蛋白。结论成功构建FasL和Derp2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载体pIRES2EGFPFasLDerp2,转染DC后能在体外正确表达FasL和Derp2基因。
摘要:摘要:目的显微切割胃癌细胞检测染色体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LOH),绘制胃癌7q31.1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揭示胃癌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分析7q31.1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在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上行显微切割获得胃癌细胞。采用Chelex100方法分别抽提切割的胃癌细胞和相应正常对照细胞的DNA。利用高密度微卫星标志结合PCR技术,检测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染色体7q31.1等位基因的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结果胃癌染色体7q31.1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者21例,占70.0%(21/30);D7S2459、D7S523、D7S2502、D7S486、D7S480、D7S650、D7S2486各位点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0.0%、6.7%、23.3%、43.3%、26.7%、26.7%、20.0%;缺失图谱分析显示常见最小缺失区域位于D7S2502~D7S480之间。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一区带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缺失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结论胃癌染色体7q31.1常见最小缺失区域在D7S2502~D7S480之间,在D7S486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培养系统中层黏蛋白(LN)合成表达的影响,观察垂直应力对组织工程皮肤生长及基底膜构建的作用。方法常规制备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并根据应力作用与否分成两组培养。应力作用组每天接受垂直应力作用15min,其他与对照组相同。在浸没培养3d后,继续进行气液界面三维培养。培养10、15d后,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工程皮肤的基底膜构建情况。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陈旧培养基中游离LN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在垂直应力作用下,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表皮分层分化较对照组的组织工程皮肤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LN染色良好,且陈旧培养基中游离型LN5的含量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垂直应力作用有助于组织工程皮肤系统中LN的表达,并最终促进体外基底膜结构的构建。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在体外抑制COX2基因表达,探讨RNAi诱导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可能途径。方法设计靶向COX2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TZU6+1siRNACOX2,并导入SGC7901细胞,在体外诱导RNAi,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末端标记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和WesternBlot检测COX2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pTZU6+1siRNACOX2导入SGC7901细胞株后,COX2表达明显下调,细胞出现凋亡(P<0.05),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结论RNA干扰明显抑制了靶基因COX2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途径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鼻咽癌CNE2Z细胞的增殖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和PI/Hoechst33258荧光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用药前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CNE2Z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可诱导细胞凋亡;随着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浓度升高,Bax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多,而Bcl2蛋白表达改变不明显。结论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CNE2Z细胞有显著抗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比值下降有关,但诱导凋亡不是主要机制。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快速老化小鼠耳蜗传出神经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选择1、3、5、7、9月龄的快速老化小鼠亚系1(SAMP1)作为实验组,而同龄抗快速老化小鼠亚系1(SAMR1)作为SAMP系的正常对照组,观察其耳蜗传出神经末梢的增龄性变化。结果第7、9月龄SAMP1小鼠耳蜗传出神经纤维及末梢较同龄SAMR1小鼠明显缺失(P<0.05),并伴有传出神经纤维突触结构损伤。结论SAMP1小鼠随月龄增长耳蜗传出神经出现增龄性损伤。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对大鼠麻醉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操作性。方法将4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吸入箱麻醉(A组)、不插管面罩麻醉(B组)、气管插管吸入麻醉(C组)5h,进行吸入麻醉药浓度可控性、大鼠生命体征、术中及术后死亡率比较。结果麻醉2hA组大鼠死亡率为15%,处理结束时共死亡6只,并且麻醉箱内麻醉药气体浓度波动明显,目标浓度难以维持。B组与C组异氟醚吸入浓度恒定,维持平稳。B组麻醉3h内未出现大鼠呼吸抑制及死亡,麻醉结束时死亡率为20%。处理结束后1dC组死亡2只,术后7dC组共死亡3只,A、B组无大鼠死亡,麻醉后死亡率C组高于A、B组。结论异氟醚面罩及气管插管吸入麻醉能保证准确、平稳的麻醉药吸入浓度;大鼠异氟醚吸入麻醉3h内行面罩吸入是简便安全的,同时减少术后死亡率;长于3h的吸入麻醉最好进行气管插管,但同时也会使术后死亡风险增高。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及祛痰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3例COPD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NAC观察组49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TNFα含量以及对祛痰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TNFα含量分别为(54.48±5.15)ng/L、(46.25±4.96)n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TNFα含量分别为(56.80±6.73)ng/L、(54.24±6.15)ng/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痰量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痰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有抗炎及抗黏液高分泌作用。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活体肝移植术中无肝期、冷缺血期、热缺血期对术中肝功能影响,为指导临床手术提供帮助。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23例肝移植患儿,分别记录术中无肝期、冷缺血期、热缺血期时间及术中肝功能,分析肝功能变化与术中无肝期、冷缺血期、热缺血期长短是否相关。结果术中无肝期长短与无肝期后总胆红素(TB)上升明显相关(r=0.82,P<0.0001)。除此之外,术中无肝期、冷缺血期、热缺血期长短与术中肝功能变化无关。结论小儿活体肝移植无肝期长导致未结合胆红素无法经肝代谢为结合胆红素而排出体外,可引起总胆红素上升。因活体肝移植较全肝原位肝移植冷、热缺血时间均短,因此,对术中肝功能影响较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凋亡及Caspase3表达。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A(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鼠尾静脉注射含MSCs细胞悬液)、C(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d后的MSCs细胞悬液)组。鼠尾静脉输注2×105MSCs细胞悬液,于第1、2、3、4周末取肝组织,经HE、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用TUNEL法检测各组HSCs凋亡,免疫组化检测Desmin,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结果B、C两组肝组织学改善明显,肝纤维化程度减轻,HSCs数量明显减少,Desmin、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均增多,Caspase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且呈时间依赖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较B组明显(P<0.01,P<0.05)。结论MSCs可在体内诱导HSCs凋亡并上调Caspase3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抗肝纤维化较单纯MSCs作用更强。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针对α珠蛋白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体外培养红系细胞α珠蛋白肽链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针对α珠蛋白肽链设计、化学方法合成的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体外培养正常人的红系细胞,在转染后24、48、72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RTPCR检测α链mRNA表达水平。结果脂质体转染FCM标记的siRNA进入红系细胞后,24、48、72h的转染效率分别为61.2%、44.3%、33.7%。siRN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红系细胞,经RTPCR检测,转染后α珠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浓度越高,相对表达量越低。随着作用浓度增加,红系细胞台盼兰拒染率越低;且作用时间越长,台盼兰拒染率也越低。结论脂质体转染siRNA能特异性地抑制体外培养的红系细胞中α珠蛋白基因表达,可能会成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与常规数字X线摄影检出矽肺病灶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2004~2009年通过螺旋CT和常规数字X线摄影检查确诊的矽肺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两者的病灶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检查结果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查与常规数字X线摄影检出结果分别为:0.2~1.0cm散在中、高密度结节34、25例;大于1.0cm的结节20、16例;大小病变同时存在6、4例;肺气肿征象52、35例;胸膜病变49、39例;伴有新或陈旧结核灶19、15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或钙化45、25例。两者在对0.1~0.5cm散在病灶发现率、肺气肿的评判、伴发结核病灶、淋巴结肿大或钙化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大于1.0cm病灶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扫描有利于矽肺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有利于矽肺微小病灶的确定,在判定肺气肿、淋巴结肿大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高碳酸酸化预处理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凋亡的影响。方法脐静脉EC培养传代后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6组(n=12):正常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预处理组(HPC组),30%CO2预处理内皮细胞10、30、60min组(10、30、60minHCA组)。H/R组将细胞置于95%N2、5%CO2的缺氧培养箱中缺氧培养4h,再在21%O2、5%CO2、74%N2的正常培养箱中复氧孵育24h。HPC组将细胞置于缺氧培养箱中先行2个循环的缺氧10min及正常培养箱中复氧10min,其余处理方法同H/R组。10、30、60minHCA组将细胞置于21%O2、30%CO2、49%N2培养箱中先行高碳酸酸化预处理10、30、60min,其余处理方法同H/R组。C组将细胞置于正常培养箱至实验结束。用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指数。结果HPC组,10、30、60minHCA组凋亡指数小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minHCA组的凋亡指数小于10minH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minHCA组的凋亡指数小于60minH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碳酸酸化预处理可抑制离体EC的凋亡,30min的抑制作用最强。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对大鼠胰岛β细胞瘤株INS1胰岛素含量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干预条件分为空白对照组、PTHrP干预组(分别应用1、10、100pmol/L的PTHrP干预),48h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Fura3/AM荧光负荷技术测定Ca2+。WesternBlot检测细胞胰岛素及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PDX1)的表达。结果PTHrP对INS1细胞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能力及Ca2+负荷呈浓度依赖性关系。PTHrP组上调胰岛素及PDX1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HrP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及合成。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对食管癌细胞EC9706细胞周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浓度为0.5、1.0、1.5μmol/LTSA作用EC9706细胞24h,用MTT观察不同浓度TSA对EC9706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及周期;WesternBlot检测TSA对食管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1.0μmol/L浓度的TSA对EC9706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在1.0μmol/L浓度之上可明显诱导食管癌细胞EC9706细胞周期阻滞,明显增强p21、p27基因的表达,明显降低CCND1、CDK4D基因的表达。结论一定剂量的TSA可抑制食管癌EC9706细胞的生长,通过调控多个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诱导食管癌细胞细胞周期阻滞,细胞阻滞的发生与p21、p27基因表达的增加及CCND1、CDK4D基因表达的减少相关。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高糖状态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氧化应激及普罗布考干预作用。方法作用72h后,用WesternBlot检测空白对照组(0mmol/L葡萄糖)、高糖组(25mmol/L葡萄糖)、AGEs组(100mg/LAGEs)、高糖AGEs组(100mg/LAGEs加25mmol/L葡萄糖)、普罗布考预处理高糖AGEs组(100μmol/L普罗布考加100mg/LAGEs加25mmol/L葡萄糖)中核因子κB(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NRK52E细胞的表达。用CM2H2DCFDA试剂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及AGEs均上调NFκB及TNFα表达。普罗布考显著抑制调高浓度葡萄糖状态下AGEs诱导NFκB及TNFα表达,以及抑制ROS生成。结论普罗布考能抑制高浓度葡萄糖状态下AGEs诱导细胞氧化应激。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雌激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人尿酸盐转运子(hUAT)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培养液中所含雌激素浓度由低到高,将HK2细胞分为5组,每组均培养6瓶细胞。上述细胞在不同培养液中分别培养48h。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K2细胞中hUAT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所有标本均能检测到hUATmRNA的表达,其中,与B0组(乙醇对照组)比较,B3(10-8mol/L)、B4(10-6mol/L)组hUAT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B1(10-12mol/L)、B2(10-8mol/L)组hUATmRNA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与B1、B2组比较,B3、B4组hUAT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B3组与B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4组hUATmRNA水平最高,是B0组的1.87倍。结论雌二醇可上调hUATmRNA的表达,且可能存在相应的作用阈值。
摘要:摘要:目的检测CK19mRNA在乳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45例术前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CK19mRNA在乳腺癌患者中阳性率为62.2%,在30例乳腺良性患者中阳性率为3.3%。乳腺癌患者和良性病变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19mRN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关,二者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ER、PR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者。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三叶因子1(TFF1)和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FF1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66例癌旁组织和66例胃癌组织中TFF1和COX2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中,TFF1表达呈逐渐减弱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OX2的表达则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两者呈负相关(r=-0.891,P<0.01)。结论COX2的表达增加可抑制TFF1的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鼻烟窝皮瓣治疗腕手部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2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桡动脉在鼻烟窝段的分支外径、长度、行径及伴行静脉与神经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以桡骨茎突为旋转点设计改良鼻烟窝皮瓣,临床应用治疗腕手部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个月。结果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结论应用改良鼻烟窝皮瓣治疗腕手部桡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质地薄、无需再次整形等优点,较传统的鼻烟窝皮瓣扩大了修复的面积,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双管喉罩及气管插管对青壮年七氟醚全麻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无禁忌证的腹腔镜胆囊摘除术患者,18~54岁青壮年患者接受双管喉罩与气管插管对比及一定七氟醚浓度的麻醉方案,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双管喉罩组(P组)、气管插管组(E组),喉罩组常规放置胃管。测量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麻醉中用药量等。结果E组在插管后2、5min收缩压高于P组(P<0.01及P<0.05),2min时舒张压也高于P组(P<0.05),在插管后2、5min,切皮时心率高于P组(P<0.05)。P组阿曲库铵等用药量明显低于E组(P<0.01)。结论吸入一定浓度七氟醚,常规安置胃管的双管喉罩全麻,术中循环稳定、气道安全,用药量明显减少,为临床麻醉较佳方案。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腔内及肩峰下双注射治疗早期冻结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至2006年7月对门诊76例Ⅰ、Ⅱ期冻结肩患者,肩关节腔内及肩峰下双注射德宝松加利多卡因,注射后均进行系统的、正规的肩关节功能锻炼治疗。随访观察治疗前、后盂肱关节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使用VAS疼痛评分和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从首次治疗后经1~6个月(平均5.1个月)的门诊随访,Ⅰ、Ⅱ期冻结肩VAS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4±1.7),(3.4±2.1);(6.6±2.3),(3.7±2.1)。Constant评分分别为:(32.6±12.7),(89.3±10.5);(28.9±11.2),(83.7±9.8)。结论行肩关节腔内及肩峰下双注射德宝松加利多卡因是治疗早期冻结肩的一个较好方法。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孟鲁司特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和预防喘息反复发作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孟鲁司特口服每晚4mg,共4周,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结果咳嗽、喘憋消失时间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且喘息反复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孟鲁司特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且能预防喘息的发生和反复发作。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端粒酶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病理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0例食管鳞癌组织和41例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和VEGF基因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端粒酶和VEGF基因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0.05),在中晚期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早期,在侵及纤维膜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侵及纤维膜组,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端粒酶和VEGF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36)。结论端粒酶和VEGF基因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性。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AMI患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86例,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6h内组及6h以上组,对比经溶栓治疗后其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86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再通61例,再通率为71.6%,发生出血3例,其中6h内出血3例,均为轻度出血。发病4周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5.8%。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便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技术(PCI)围手术期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接受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PCI术后6h和12h测定CKMB升高大于3倍上限的患者比例,以及围手术期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围手术期PCI术ACS患者90例,男59例,女31例,年龄(72±10.6)岁,随机分成A、B两组。A组(45例)入院服用阿托伐他汀80mg,术前2h再服40mg,术后6h和12h测定CKMB升高大于3倍上限的患者比例。B组(45例)入院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术前不给药,术后6h和12h测定CKMB升高大于3倍上限的患者比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及其hsCRP、AST、ALT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6h和12hCKMB升高大于3倍上限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5.6%(7/45)和9.0%(4/45),B组患者术后6h和12hCKMB升高大于3倍上限患者比例分别为22.2%(10/45)和17.8%(8/45),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4%(2/45)和11.1%(5/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hsCRP的浓度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前、术后hsCRP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前、术后ALT及AST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ACS患者PCI围手术期强化他汀治疗安全性强,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顽固性高血压(RH)的疗效。方法将30例CRF伴R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液透析(HD)组和HDF组。HD组行每周3次常规HD治疗;HDF组行每周1次常规HD治疗和每周2次HDF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HDF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HDF组患者治疗后血压下降较HD组治疗后明显。结论HDF治疗尿毒症RH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CD30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表达及意义,分析AS患者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健康对照组24例,患者组CT检查AS患者骶髂关节并分为Ⅰ(11例)、Ⅱ(12例)和Ⅲ级(10例)。采用ECD标记抗CD3单抗,PECy5标记抗CD4、CD8单抗以及FITC标记抗CD30单抗作三色流式细胞术;CD3/CD4、CD3/CD8设门,分析CD30在AS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健康对照比较,CD4+CD30-T细胞在Ⅰ、Ⅱ级AS患者中均明显降低(P<0.05),在Ⅲ级AS患者中则明显升高(P<0.05);CD8+CD30-T细胞在Ⅱ级AS患者明显升高(P<0.05);CD8+CD30+T细胞在AS各级患者中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AS各级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与患者外周免疫功能紊乱及疾病进程有关。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