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摘要:目的通过γ干扰素(IFNγ)刺激培养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研究在体外IFNγ诱导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的效应机制。方法采用经典的GMCSF+IL4诱导方案,以获得细胞表面缺乏共刺激分子的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经IFNγ刺激培养后,通过外源性抗原T细胞表位pCol(2840)多肽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MHC 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DC表面相对特异性标记OX62的情况,将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分为3组,即对照组、imDC组和imDCIFNγ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AnneixVFlous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体外培养脾细胞上清液Th1/Th2型细胞因子,观察体外CD4+T细胞Th亚群的分化情况。结果IFNγ刺激培养的未成熟树突细胞通过外源性抗原T细胞表位pCol(2840)多肽培养后低表达表面MHC Ⅱ类分子(14.01%)及共刺激分子CD80(4.78%)、CD86(19.79%),同样低表达DC表面相对特异性标记OX62(15.31%,P<0.05,n=4);MTT法检测共培养的脾淋巴细胞imDC组、imDCIFNγ组与对照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5);但imDCIFNγ组凋亡率为(12.9±0.02)%,与对照组和imDC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n=5);Th1型细胞因子明显向Th2型细胞因子偏移。结论IFNγ刺激培养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外源性抗原T细胞表位pCol(2840)多肽摄取及提呈能力明显下降;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并且促使Th1型细胞因子向Th2型细胞因子漂移,诱导形成免疫耐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等方法,对肺癌及相应正常肺组织中mtTFA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肺癌组织mtTFA mRNA的平均表达量(mtTFA/βactin)为3.029±1.177,而相应的正常肺组织平均表达量为2.917±0.963,前者虽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1)。结论肺癌中mtTFA 等线粒体DNA(mtDNA)转录、复制的调节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与mtDNA拷贝数的改变无关。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磷酸化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及其上游激酶MEK与高血压大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失衡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高血压状态下大动脉血管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16、24周龄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作为实验组,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MKY)作为对照组,各组5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对比分析各组动物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中cPLA2以及 MEK的表达。结果(1)SHR从8周龄开始血压升高,SHR16、SHR24与同周龄WKY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周龄WKY心脏/体质量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周龄SHR心脏/体质量比值较高并随周龄增加心脏/体质量比值呈增高趋势,SHR心脏/体质量比值均高于同周龄对照组;(3)磷酸化cPLA2在SHR4表达率分别为11.71%、46.00%、51.59%,而同周龄WKY表达率分别为29.10%、36.00%、67.84%,随大鼠周龄增加,磷酸化cPLA2表达率逐渐增加(P<0.05);(4)随大鼠周龄增加,磷酸化MEK表达率增加(P<0.05)。结论MEK的激活与cPLA2活性减弱可能共同参与了高血压大动脉血管重构的发生、发展。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早期自然流产蜕膜组织和早期正常蜕膜组织双向电泳图谱,并观察两者之间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蜕膜组织蛋白,利用专用软件分析所得差异明显蛋白并使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双向电泳结果。结果成功建立了早期自然流产蜕膜组织和早期正常蜕膜组织双向电泳图谱,并鉴定出9个差异显著的蛋白。结论9个差异显著的蛋白的功能主要涉及绒毛外滋养细胞的侵袭、自然流产蜕膜组织血管的重建以及蜕膜细胞的凋亡等方面,为进一步研究自然流产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摘要:摘要:目的探明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S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热休克蛋白72(HSP72)mRNA和HSP72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30 min组、缺血再灌注3 h组、缺血再灌注12 h组、缺血再灌注1 d组、缺血再灌注3 d组、缺血再灌注5 d组和缺血再灌注7 d组。采用PT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SD大鼠海马CA1区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的HSP72 mRNA和HSP7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SP72 mRNA和HSP72蛋白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表达,从再灌注3 h开始有少许表达,至再灌注3 d表达量最大,随后不断下降。结论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HSP72 mRNA和HSP72蛋白在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量,在再灌注3 d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峰。
摘要:摘要:目的合成一种顺磁性脱氧葡萄糖类MR对比剂——二乙三胺五乙酸脱氧葡萄糖钆盐(GdDTPADG),并探讨其在荷瘤裸鼠体内肿瘤信号改变的规律。方法首先合成DTPADG,再与氧化钆(Gd2O3)螯合,制得GdDTPADG。采用荷瘤裸鼠体内实验模型,将裸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10)与对照组(n=10),前者尾静脉注射GdDTPADG,后者尾静脉注射含相同钆离子(Gd3+)浓度(0.1 mmol/kg)的GdDTPA, 测量SEW1WI平扫及引入对比剂30 s、2 min、5 min、10 min、20 min、30 min、45 min、1 h、2 h后瘤体信号强度,并计算对比度信噪比(CNR)。将右侧前肢肌肉组织信号变化作为参照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dDTPADG比GdDTPA在肿瘤组织内表现为更强且更持久的强化。注射对比剂30 s后,实验组裸鼠瘤体信号增加与扫描前差异无统计意义(P=0.171),在30 min左右差异最大(P<0.001),且持续时间长。对照组5 min前后差异最大(P<0.001),但2 h时即与注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结论GdDTPADG 可在肺癌模型活体内起到肿瘤强化作用,是一种新型顺磁性钆类MR对比剂。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寡核苷酸CpGODN对小鼠接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产生的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BALB/c(H2d)小鼠腹腔分别接种基因重组HBV疫苗(rHBs)或50 μg CpGODN+rHBs,rHBs分为0.65、1.25、2.50、5.00 μg剂量组。4周后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分别用rHBs刺激,3H掺入实验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液闪计数值(cpm)。结果(1)接种0.65、1.25、2.50、5.00 μg rHBs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用rHBs刺激,cpm值(x±s)分别为3 830.24±1 496.12、2 736.19±1 238.06、4 100.37±1 723.74、1 246.18±1 088.88,均高于体外未用rHBs刺激的对照组cpm值:1 607.00±182.6、1 677.5±358.3、2 255.5±227.3、753.8±2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接种0.65 μg rHBs +50.00 μg CpGODN、1.25 μg rHBs+50.00 μg CpGODN、2.50 μg rHBs+50.00 μg CpGODN、5.00 μg rHBs+50.00 μg CpGODN的小鼠cpm值分别为6 863.87±1 243.24、6 582.48±1 132.48、7 332.43±938.28、5 184.24±947.45,均高于体外未用rHBs刺激的对照组cpm值:2 307.00±182.6、2 577.5±358.3、2 655.5±227.3、2 753.8±206.8;同时也高于单用rHBs免疫的小鼠。结论CpGODN能增强接种rHBs产生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及临床使用安全性。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与红细胞悬液孵育12 h,肉眼观察和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检测溶血程度;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红细胞的最大脆性和最小脆性,再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各组的最大脆性溶血情况。并用统计软件SPSS16.0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肉眼未观察到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处理组有明显溶血现象,方差分析显示各大组内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不同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低浓度的两处理组(青蒿琥酯的终浓度为12.5、6.25 μg/mL)外,其余各处理组的最大脆性和最小脆性均高于正常人和对照组的渗透脆性,且最大脆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肉眼观察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检测显示其溶血程度也增加;当青蒿琥酯浓度大于或等于25 μg/mL时,各处理组的最大脆性的吸光度值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最大脆性的吸光度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青蒿琥酯浓度小于或等于12.5 μg/mL时,各处理组的最大脆性的吸光度值增加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使用的青蒿琥酯剂量相对比较安全,大剂量的青蒿琥酯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红细胞溶血,但可增加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如需加大用药剂量应警惕血管内溶血的发生。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LY294002对SGC7901/VCR胃癌细胞长春新碱(VCR)耐药的逆转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MTT法明确LY294002可以逆转SGC7901/VCR对VCR的耐药作用后,采用TUNEL检测细胞的凋亡,高效液相法检测细胞内药物浓度,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MDR1、caspase3和XIA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Y294002能明显提高VCR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明显增加细胞内VCR的浓度,并可降低耐药细胞中MDR1、XIAP的基因和升高caspase3表达水平。结论抑制PI3K/PKB通路可逆转胃癌耐药,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以及调控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XIAP的表达有关。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卡马西平(CBZ)、托吡酯(TPM)与丙戊酸钠缓释片(VPA)对脑炎继发癫痫(SEV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102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患者年龄和性别,分组评价CBZ、TPM和VPA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并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种抗癫痫药的总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Z对部分性发作的控制率为62.50%及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部分性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40.00%及64.00%,VPA和TPM对各型发作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药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单药治疗时,CBZ对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良好,TPM、VPA适用于脑炎继发癫痫的各型发作,且TPM不良反应更少。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环胞霉素A(CsA)对局部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外液氨基酸及微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神经元保护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树鼩)分为3组:假手术组于舌下静脉注射孟加拉红生理盐水,不照射;脑缺血组注射孟加拉红生理盐水循环15 min后进行光化学反应形成局部脑缺血;实验治疗组于缺血后6 h一次性舌下静脉注射CsA(40 mg/kg),上述各组于24 h时间点测量氨基酸及微环境指标。结果给CsA后,天冬氨酸、谷氨酸及甘氨酸均降低,而γ氨基丁酸升高,与脑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H、PO2及HCO3-均增高,与脑缺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2变化不明显。脑缺血后,海马组织有明显的缺血坏死表现,给CsA后,缺血坏死明显减轻。结论选择缺血后6 h“治疗时间窗”注射CsA,可有效改善海马细胞外液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比例和微环境,保护神经元功能。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早泄患者阴茎勃起功能状况,为原发性早泄患者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0例原发性早泄患者与50例健康受试者,以阴茎硬度测量仪(Rigiscan)分别研究其勃起频率、每次勃起时间、勃起硬度和阴茎膨胀度,比较原发性早泄患者与健康人群中夜间勃起功能的差异。结果48例原发性早泄患者完成试验,平均勃起频率(4.2±1.5)次,平均勃起时间(12.6±9.2)min,平均勃起硬度(75.2±14.8)%,平均阴茎膨胀度(3.5±0.5)cm,47例健康受试者完成试验,平均勃起频率(4.5±2.3)次,平均勃起时间(18.5±7.5)min,平均勃起硬度(78.2±15.0)%,平均阴茎膨胀度(2.8±0.7)cm。两组在勃起频率、每次勃起时间、勃起硬度和阴茎膨胀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2、0.621、0.887、0.416)。结论原发性早泄患者与健康人群在夜间勃起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勃起功能障碍不是原发性早泄的病因之一。
王 勇,高大中,殷跃辉 , 等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肌细胞凋亡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MI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白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0)和心肌梗死组(MI,n=90),MI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MI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术后24 h,将MI组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剂组与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4周后经颈动脉插管测左心室平均收缩压(MLVSP)、左心室平均舒张压(MLVDP)、左室内压最大收缩与舒张斜率(±dp/dtmax)数据,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1)MI后,大鼠MLVSP与±dp/dtmax明显降低,MLVDP显著升高(P<0.01),经姜黄素干预后MLVSP与±dp/dtmax显著升高(P<0.05)、MLVDP显著降低(P<0.05);(2)AMI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经姜黄素干预后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3)姜黄素的作用随着干预剂量的增加而更加显著。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MI后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MI后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姜黄素的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表达血红蛋白(Hb)基因,并进行纯化及鉴定。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 pHE 2Hb 转化入E.Coli JM109,经 IPTG 诱导表达;应用阴离子交换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分级纯化目的蛋白,用Western blot鉴定纯化出的目的蛋白。结果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7 kD,与理论值相一致;应用阴离子交换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分级纯化目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得到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较高纯度的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b的生物传氧机制研究和以Hb为基础载氧药物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和研究依据,并将为血液替代品和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奠定研究基础。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周龄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6只)、假手术组(S组,6只)、痴呆模型组(M组18只)、依达拉奉治疗组(MT组,18只),然后再将M和MT组随机分成缺血2、4、8周组,每组6只。在完成穿梭箱、水迷宫实验测试后,断头取脑,分别检测脑组织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M、MT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潜伏期、主动逃避次数与S、N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潜伏时间显著缩短,主动逃避次数显著增多,与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M组大鼠前后2次跳台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化检测发现MT组MDA、LPO表达较M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组SOD、GSHPX表达较M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组SOD、MDA、GSHPX、LPO表达较N、S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SOD、MDA、GSHPX、LPO表达较N、S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能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MDA、LPO水平,增强SOD、GSHPX表达,提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清除血管性痴呆大鼠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效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P2X7受体在离体培养的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缺氧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OPCs培养模型,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百分比评估细胞死亡;Western blot分析缺氧缺血前后OPCs P2X7受体表达变化。结果(1) 缺氧缺糖(OGD)后2 h,近40% OPCs死亡。OGD前预先给予P2X7受体拮抗剂BBG起到部分保护作用;OGD条件下,P2X7受体激动剂BzATP加重OPCs缺氧缺血性损伤,并且这种增强的毒性作用不能被BBG拮抗。(2)Western blot显示,OGD后2 h,P2X7受体蛋白表达迅速下调。结论P2X7受体可能参与了OPCs缺氧缺血性损伤过程。
吴至凤,温恩懿,赵聪敏 , 等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宫内缺血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及其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为针刺疗法应用于发育期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孕鼠双侧子宫动脉,完全阻断血供25 min娩出胎鼠,制成宫内窘迫脑损伤模型,将成功的模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模型组,每组各8只;正常组剖宫产取出胎鼠,8只;其余胎鼠丢弃。正常组和模型组不治疗,针刺组于出生后7~30 d行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不留针。30 d实验结束后断头取脑,运用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SABC法测脑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脑细胞凋亡数极少,而模型组较高,针刺组介于两者之间,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染色指数正常组或针刺组比模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染色指数正常组或针刺组比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减少宫内窘迫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应用针刺疗法治疗发育期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正常大鼠不同发育阶段脑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大鼠NeuN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各发育阶段大鼠脑皮质及海马Neu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细胞随日龄逐渐增加,积分光密度值P0、P2、P7、P15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P30、P90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全脑NeuN相对光密度值随大鼠日龄逐渐增大,至P30达高峰,其后有所下降。除P15、P3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脑NeuN蛋白自出生时已有少量表达,P2~P15迅速增加,P30已达高峰,提示大鼠脑灰质发育优先于白质。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早产儿出生后血清前清蛋白浓度与血浆蛋白质量变化来分析其真实营养水平。方法检测36例早产儿出生时血清前清蛋白浓度,对比44例足月儿;同时追踪出生后第3天的前清蛋白水平及计算其前清蛋白血浆蛋白质量。结果(1)早产儿较足月儿前清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1),胎龄越小,变化越明显;(2)出生后3 d时的前清蛋白的血浆蛋白质量变化低于前清蛋白水平变化。结论前清蛋白能够有效反映出生时早产儿真实营养水平,其血浆蛋白质量的变化更利于出生后监测早产儿营养水平。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托吡酯与薄芝糖肽联合用药对癫痫患儿临床疗效、脑电图、体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该科收治的75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托吡酯+薄芝糖肽联合治疗组(治疗组)与托吡酯单药对照组(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将两组临床发作、脑电图指标、体质量及智力评估分值进行对照的开放性研究。结果治疗组40例患儿总有效率为87.5%,脑电图改善率为80.0%;对照组35例患儿总有效率为82.9%,脑电图改善率为71.4%,两组临床改善及脑电图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盖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分值在用药6个月后较用药前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2~3月龄、5~6月龄、11~12月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托吡酯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癫痫患儿疗效肯定,但与托吡酯单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药合用对小年龄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托吡酯单药对患儿体质量抑制的不良影响;(3)托吡酯联用薄芝糖肽与托吡酯单药治疗6个月对癫痫患儿认知能力无明显影响。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实行神经发育支持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5例早产儿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在传统方法护理基础上予以神经发育支持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护理。两组患儿在出、入院及纠正年龄4月龄时均测定头围、身长及体质量;在住院7、14、21 d测量睡眠时间,在纠正年龄4月龄时用简明婴幼儿睡眠问卷(BISQ)对两组患儿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结果观察组在出院时体质量增加较对照组体质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纠正4月龄时体质量、头围及身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第14、21天睡眠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纠正4月龄时夜间觉醒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夜间睡眠持续时间、夜间睡眠总量、白天睡眠总量及睡眠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NICU对早产儿实行神经发育支持疗法可促进生长发育及睡眠质量,值得提倡。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婴儿的睡眠问题对婴儿身长生长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BISQ),收集219名1~12个月足月出生婴儿的睡眠质量及身长生长速度相关情况。按其睡眠情况信息,划分为有睡眠问题组和无睡眠问题组,绘制生长曲线图,对比分析睡眠问题对身长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1)有睡眠问题组与无睡眠问题组比较,有睡眠问题组身长生长速度较无睡眠问题组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身长生长速度在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Q可以有效发现睡眠问题婴儿;睡眠对婴儿的身长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睡眠良好的婴儿身长生长速度相对更快。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褪黑素应用于脑损伤患儿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所有病例于每晚临睡前30 min服用3 mg褪黑素,若1周无效,增加至每晚6 mg,若2周无效,增加至每晚9 mg。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the 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aire,CSHQ)观察治疗前后各睡眠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3周后睡眠抵触较前改善,睡眠潜伏期较前缩短,夜醒次数较前减少,CSHQ总分较前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治疗脑损伤儿童睡眠障碍具有改善部分睡眠指标的疗效。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泳疗对婴儿体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12月在该院进行童保健的114名健康婴儿,应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体智能发育评估和体质量测量。 结果泳疗组运动能、应人能发育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泳疗对婴儿的应人能和运动能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对体质量的影响不大。
摘要:
摘要: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操作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视引导下,对39例3个以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新鲜压缩骨折的患者同时进行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1 d、1周及1、3、6个月对疼痛缓解进行随访和评价。结果每次手术3~5个椎体,共进行129个椎体的成型术治疗。各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2.0~4.0 mL,术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者31例。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术前评分为(8.92±1.24)分,术后(2.74±1.84)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时间点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新鲜压缩骨折疼痛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周剂量多西紫杉醇和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42例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Ⅲa期18例,Ⅲb期24例),接受多西紫杉醇20 mg/m2、顺铂25 mg/m2 每周给药1次化疗和总量60 Gy的同步放疗(2Gy/次,5次/周)。结果近期有效率为76.2%,平均随访2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7.2个月,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3.5个月,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6%、35.7%、19.5%。放化疗的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胃肠道反应,经对症处理能完成治疗,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周剂量多西紫杉醇和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重庆地区近年来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病率以及预测指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12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心脏瓣膜病中104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为82.3%,并发冠心病的患病率为5.55%。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阳性预测指标为年龄。结论心脏瓣膜病的病因仍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合并冠心病的患病率较低。无多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选择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能更符合临床实践。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形态和病理改变及其与性激素和肥胖的关系。方法12例PCOS不孕患者(PCOS组)经过促排卵治疗后,与7例健康妇女对照组(自然周期)均在着床窗口期观察子宫内膜超声形态学改变,同时取子宫内膜活检观察其病理状态,并研究其与性激素、肥胖的关系。结果(1)研究对象子宫内膜病理比较:PCOS组间质反应不良和分泌反应欠佳发生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超声观察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厚度, PCOS组略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型内膜出现率,PCOS组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的形态和病理均发生了改变,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缺陷,从而影响胚胎着床。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膀胱破裂的膀胱造影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膀胱造影的诊断方法进行研究。经导尿管注入15%~20%泛影葡胺250 mL,拍摄膀胱正位、左后斜位及右后斜位片。如无造影剂外溢,继续注入造影剂150 mL后,再拍摄膀胱正位、左后斜位及右后斜位片。如无造影剂外溢,则延时10 min后拍摄膀胱正位、左后斜位及右后斜位片。排空造影剂后拍摄膀胱正位片。结果全组18例均手术,其中腹膜内破裂5例,腹膜外破裂8例,混合型破裂5例。膀胱造影阳性16例,其中延时后,发现造影剂外溢1例。2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经手术证实为腹膜外膀胱破裂1例,腹膜内型膀胱破裂1例。结论逆行膀胱造影是诊断膀胱破裂简单而可靠的检查方法。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联合应用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肝门部胆管确诊率为100%;5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率81.3%;手术病死率3.1%;手术切除42例,其中根治性切除22例;内引流16例;外引流6例。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内引流和外引流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30.4、15.6、12.9、3.8个月。联合肝叶切除、单纯肿瘤局部切除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5、16.3个月。结论联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率。根治性切除及联合肝叶切除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疗效的主要因素,对无法行根治性切除者以内引流为首选治疗方法。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帕米膦酸二钠(博宁)加同期放化疗和同期放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博宁90 mg加同期放化疗,对照组单纯行同期放化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止痛有效率、活动能力改善率、生活质量提高率,骨质修复有效率分别为96.8%,93.5%,96.7%,71.0%和74.2%,71.0%,64.5%,3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较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博宁同期放化疗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止痛,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改善和骨质修复方面有明显疗效。
摘要:摘要:目的总结胆道梗阻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该院收治的291例65岁以上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率为98.3%,并发症发生率为21.6%,病死率为1.7%。结论通过加强围术期处理,高龄胆道梗阻患者行手术治疗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测定81例糖尿病肾病及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中VEGF和TNFα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1)VEGF水平在糖尿病(DM)组、微量蛋白尿(MA)组、临床蛋白尿(ODN)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血清中TNFα水平在DM、MA、ODN 3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在糖尿病组患者,血清中VEGF与TNFα浓度呈正相关(r=0.712,P<0.01);血清VEGF和TNFα浓度与UAER的升高呈正相关(r1=0.801,P<0.01;r2= 0.732,P<0.01)。(3)糖尿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TNFα浓度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r3=0.345,P<0.05,r4=0.455,P<0.05)。结论血清中VEGF和TNFα水平在不同时期DN患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它们与UAER也呈正相关关系,有可能成为监测DN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之一。
摘要:
摘要:
摘要:
摘要: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