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医学》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23-61965157 RSS
  • 2025年第5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述评
    • HIV感染相关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2025, 54(1):1-6.

      摘要 (157) HTML (0) PDF 1.22 M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淋巴瘤(HAL)是HIV感染后发生的淋巴瘤,是HIV感染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HAL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HIV直接作用、免疫耗竭及免疫逃逸、B细胞慢性激活和致瘤病毒共感染。HAL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单克隆抗体和干细胞移植等。一线治疗方案根据不同亚型的HAL而有所不同。对于复发或难治的HAL,可考虑进行二线挽救性化疗或移植。虽然HAL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但新的治疗方法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希望。

    • >基础研究
    • ChREBP网络成员及TUG1在宫腔粘连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5, 54(1):7-11.

      摘要 (86) HTML (0) PDF 4.35 M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网络成员[ChREBP、Max样蛋白X(Mlx)、癌基因相关因子(Max)、最大二聚蛋白1(Mxd1)、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及牛磺酸上调基因 1(TUG1)在宫腔粘连(IU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10只8周龄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刮宫+脂多糖感染构建IUA大鼠模型作为IUA组(n=5),对照组宫腔不做任何操作(n=5);采用HE、Masson染色分别评估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及纤维化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与细胞质中ChREBP网络成员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RCR)检测TUG1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UA组子宫内膜腺体数量减少(P<0.05),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增加(P<0.05),细胞核中ChREBP网络成员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调,细胞质中ChREBP网络成员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上调,TUG1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ChREBP核易位受阻并减少其下游网络成员的招募可能导致对TUG1转录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促进IUA的发生。

    • EGCG通过调控LXRβ-RXRα-ABCA1通路抑制N2a/APP695swe细胞内Aβ生成的机制研究

      2025, 54(1):12-17.

      摘要 (89) HTML (0) PDF 4.32 M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在稳定转染Swedish家族型突变的人淀粉样前体蛋白(APP)695细胞(N2a/APP695swe)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N2a/APP695swe行体外培养,EGCG[或联合肝X受体β(LXRβ)拮抗剂GSK2033]按照不同浓度分别作用于细胞,并设置二甲基亚砜(DMSO)组和野生型小鼠神经瘤母细胞(N2a/wt)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检测Aβ42水平,Western blot检测LXRβ、类视黄醇X受体α(RXRα)、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窖蛋白-1(caveolin-1)和β-分泌酶1(BACE1)蛋白表达。结果20、40 μmol/L EGCG组细胞存活率、Aβ42水平较其他组改善明显(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20 μmol/L EGCG作用后,LXRβ、RXRα和ABCA1蛋白表达升高,aveolin-1、BACE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GSK2033处理细胞后,LXRβ、RXRα和ABCA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caveolin-1、BAC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N2a/APP695swe细胞内Aβ42的生成能被EGCG抑制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EGCG激活LXRβ-RXRα-ABCA1通路进而抑制caveolin-1和BACE1表达有关。

    • NK细胞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025, 54(1):18-23.

      摘要 (77) HTML (0) PDF 6.82 M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自然杀伤(NK)细胞对4种结直肠癌(CRC)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探讨过继性NK细胞免疫疗法治疗CRC的可行性,为CRC诊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活化为NK细胞并扩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NK细胞对CRC细胞株RKO、HCT15、HCT116、LoVo增殖的影响,统计学分析比较NK细胞对CRC细胞株的抑制率。结果在不同效靶比下,NK细胞对同一种靶细胞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靶细胞数量(5×10 3个vs.1×10 4个)下,NK细胞对靶细胞RKO(效靶比0.4∶1)、HCT15(效靶比0.4∶1和0.2∶1)、HCT116(效靶比3.2∶1、1.6∶1、0.8∶1、0.4∶1和0.2∶1)及LoVo(效靶比1.6∶1、0.8∶1、0.4∶1、0.2∶1和0.1∶1)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同种细胞各效靶比不同靶细胞数量组间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靶细胞数量下,NK细胞对4种CRC细胞株最高抑制率的效靶比均为12.8∶1。结论过继性NK细胞免疫疗法对CRC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且12.8∶1可能是一个安全且疗效较好的效靶比。

    • 穿心莲内酯通过上调BMP9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作用研究

      2025, 54(1):24-30.

      摘要 (54) HTML (0) PDF 13.03 M (1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GP)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LoVo细胞设置对照组、实验组,用不同浓度AGP(0、20、40、80 μmol/L)处理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AGP对LoVo细胞PCNA、Bad、Bcl-2蛋白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9的影响,同时检测过表达或沉默BMP9后AGP对LoVo细胞PCNA、Bad、Bcl-2蛋白水平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GP对LoVo细胞PTEN、Akt1/2/3、p-Akt1/2/3水平的影响,以及BMP9过表达或沉默情况下AGP对LoVo细胞PTEN、Akt1/2/3、p-Akt1/2/3水平的影响。结果AGP能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增加BMP9表达水平(P<0.05)。过表达BMP9可增强AGP抑制LoVo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沉默BMP9则减弱AGP的上述作用(P<0.05)。AGP能降低LoVo细胞中p-Akt1/2/3表达水平,增加PTEN表达水平(P<0.05)。过表达BMP9增强AGP降低LoVo细胞中p-Akt1/2/3表达水平,增加PTEN表达水平,沉默BMP9则减弱AGP的上述作用(P<0.05)。结论AGP能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机制可能与上调BMP9表达,进而增加PTEN蛋白水平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幼鼠卵巢扭转复位后对性成熟期扭转侧卵巢组织结构及生殖功能的影响

      2025, 54(1):31-36.

      摘要 (57) HTML (0) PDF 8.15 M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性成熟前期SD大鼠卵巢扭转后,对处于不同状态的扭转卵巢(未坏死卵巢、扭疑似坏死卵巢、扭转坏死卵巢),均行复位保留,待性成熟期对扭转侧卵巢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采用类似建立睾丸扭转动物模型的Turner法,制作卵巢扭转动物模型,任选一组行假手术作为对照组(CG组),并分别建立扭转未坏死卵巢复位组(NNTOD组)、扭转疑似坏死卵巢复位组(SNTOD组)及扭转坏死卵巢复位组(NTOD组)。术后饲养至8周龄即性成熟期时,采用脊椎脱臼法处死实验动物,切取扭转侧卵巢组织,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卵巢组织形态学及线粒体结构改变;原位DNA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卵巢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心脏离心血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抗米勒管激素(AMH)水平。结果CG组、NNTOD组卵巢结构清晰,卵巢各级卵泡均发育良好;电镜检查显示正常线粒体。SNTOD组卵巢部分结构排列紊乱,各级生长卵泡数目减少;电镜检查显示可见少许损伤的线粒体。NTOD组卵巢结构排列明显紊乱,各级生长卵泡数目明显减少;电镜检查显示多见肿胀明显且损伤严重的线粒体。与CG组比较,SNTOD组及NTOD组中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CG组与NNTO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TOD 组间比较,SNTOD组的凋亡率降低(P<0.05)。与CG组比较,SNTOD组及NTOD组 LH、FSH 水平升高,AMH水平降低(P<0.05);SNTOD组的LH、FSH 水平低于NTOD组,AMH水平高于NTOD组(P<0.05)。结论性成熟前期大鼠扭转疑似坏死卵巢复位后,性成熟期扭转侧卵巢生殖功能受到轻微损伤;扭转坏死卵巢复位后,生殖功能明显受损。

    • 白藜芦醇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2025, 54(1):37-42.

      摘要 (82) HTML (0) PDF 4.15 M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肠缺血再灌注(IIR)损伤的作用及与铁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构建小鼠IIR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IIR损伤组(D组)、IIR损伤+白藜芦醇组(R组)、IIR损伤+铁死亡诱导剂组(F组)、IIR损伤+白藜芦醇+铁死亡诱导剂组(R+F组),各组采用不同的药物剂量及方法。取小肠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情况,使用ELISA测定丙二醛(MDA)、亚铁离子(Fe 2+)、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蛋白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D组、R组、F组及R+F组小鼠小肠组织损伤加重,Chiu’s评分、MDA、Fe 2+水平升高,GSH和SOD水平降低(P<0.05),ACSL4蛋白表达上调,GPX4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R组小鼠小肠组织出现绒毛顶端下皮损伤,Chiu’s评分、MDA和Fe 2+水平降低,GSH和SOD水平升高,ACSL4蛋白表达下调,GPX4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小鼠小肠组织出现绒毛脱落伴出血和溃疡形成,Chiu’s评分、MDA、Fe 2+水平升高,GSH和SOD水平降低,ACSL4蛋白表达上调,GPX4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R+F组小鼠小肠组织出现大量绒毛及固有膜破坏、脱落,Chiu’s评分、MDA水平、Fe 2+水平升高,GSH和SOD水平降低,ACSL4蛋白表达上调,GPX4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及抑制铁死亡减轻IIR引起的损伤。

    • >临床研究
    • 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SDTM模式下随访频次与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2025, 54(1):43-45.

      摘要 (49) HTML (0) PDF 1.26 M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门诊高龄(年龄≥75岁)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SDTM)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观察其随访频次与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江苏省某三级医院糖尿病门诊参加 SDTM模式进行诊疗的高龄T2DM患者,依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随访频次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参加随访的947例高龄T2DM患者,平均年龄(82.1±4.7)岁,平均随访时间为(7.5±3.2)年。患者死亡169例,死亡率为17.8%。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均随访频次与死亡存在相关性;在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患者的年均随访频次与死亡相关(HR=0.880,95%CI:0.854~0.907,P<0.001)。结论使用SDTM模式规范管理门诊高龄T2DM患者,提高随访频次,有可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 重庆某“区域长寿”聚集区不同年龄段老年男性的mtDNA变异率分析

      2025, 54(1):46-51.

      摘要 (47) HTML (0) PDF 1.22 M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重庆某“区域长寿”聚集区不同年龄段老年男性的生活习惯和血生化指标的差异及高龄男性老年人(≥90岁)线粒体DNA(mtDNA)的高频变异情况。方法随机选择重庆某“区域长寿”聚集区≥60岁老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A组(60~<70岁)、B组(70~<80岁)、C组(80~<90岁)、D组(≥90岁,高龄),比较不同年龄组间蔬菜水果食用情况、奶类豆类食用情况、户外活动情况、睡眠时间、血生化指标的差异;然后对上述人员采集外周血提取mtDNA并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各组与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mtDNA突变。结果不同年龄组间蔬菜水果食用情况、奶类豆类食用情况、户外活动情况、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生化指标中红细胞和肌酐在部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mtDNA突变分析共发现4 105个突变位点,以单碱基突变为主,最常见的突变为T>C(22.57%),其次是C>T(19.82%)、A>G(19.36%);D组mtDNA平均突变率最高,为8.392%,其中共发现3个mtDNA变异在不同年龄组与D组比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包括:mtDNA5396-5411CAACGTAAA>C、mtDNA5414A>T、mtDNA5417G>T。结论不同年龄段男性老年人生活习惯无明显差异;高龄组mtDNA突变率最高;mtDNA5396-5411CAACGTAAA>C、mtDNA5414A>T、mtDNA5417G>T变异可能与“区域长寿”相关。

    • 伴或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MMPI结果分析

      2025, 54(1):52-56.

      摘要 (72) HTML (0) PDF 1.20 M (1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AND)或不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NAD)患者人格特质差别,为早期发现AND患者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572例成年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结果。将GAD-7总分≥5分的患者作为AND组(n=499),GAD-7总分<5分的患者作为NAD组(n=73)。分析两组MMPI与一般人口学资料、SDS、GAD-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居住地、家庭子女数量、受教育时间、MMPI总分及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癔病、抑郁、疑病、妄想症、精神分裂、社会内向、轻躁狂维度高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D组SDS、GAD-7评分较NAD组高(P<0.05)。MMPI总分、精神病态、精神衰弱、癔病、抑郁、疑病、妄想症、精神分裂、社会内向、轻躁狂与SDS、GAD-7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可通过MMPI测查结果对AND患者进行早期识别。

    • 基于Yi-9B大语言模型的高血压结构化数据库的构建

      2025, 54(1):57-62.

      摘要 (64) HTML (0) PDF 5.00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诊疗过程中生成的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基于Yi-9B大语言模型构建高血压结构化数据库,提升数据管理效率并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方法提取2014-2023年于该院就诊的114 369例高血压患者病历中的关键临床信息,使用Yi-9B大语言模型进行实体识别与数据结构化,并设计数据库架构用于统计分析和临床应用。结果数据库结构化处理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49.98±20.55)mmHg和(86.90±13.75)mmHg。按血压水平分类,正常高值高危、高血压1级很高危和高血压2级很高危比例最高,分别占20.73%、27.80%和19.59%。52.64%的患者合并心脏疾病,10.18%合并糖尿病,12.71%合并高脂血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0~60岁和>60~70岁为高发年龄段,且随年龄增长,收缩压呈上升趋势,反映高血压在老龄化中的普遍性。该数据库在临床应用中明显提升了诊疗效率,实现了数据的高效分析和管理。结论基于Yi-9B大语言模型的高血压结构化数据库有效处理了非结构化数据,明显提升数据提取和管理效率,该数据库有助于优化诊疗决策、提高管理效率,为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诊疗提供支持。

    • 两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的2型糖尿病与肺功能的因果关系研究

      2025, 54(1):63-69.

      摘要 (42) HTML (0) PDF 9.57 M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探究2型糖尿病(T2DM)与肺功能的因果关联。方法基于公开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库中提取T2DM与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作为工具变量(IV),采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IVW)作为主要方法分析T2DM与FVC、FEV1的双向因果关系,采用MR-Egger、加权中位数法(WM)、加权模式、简单模式及MR-PRESSO等方法验证和校正统计结果。结果MR分析显示,T2DM与FVC(OR=0.97,95%CI:0.94~0.99,P=0.01)、FEV1(OR=0.95,95%CI:0.91~0.98,P=0.01)存在因果关系。FVC与T2DM存在因果关系(OR=0.69,95%CI:0.52~0.92,P=0.01),FEV1与T2DM不存在因果关系(OR=0.92,95%CI:0.70~1.19,P=0.52)。结论T2DM和肺功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

    • PD-1抗体联合放化疗在早期高危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

      2025, 54(1):70-75.

      摘要 (53) HTML (0) PDF 1.23 M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联合放化疗在早期高危(Nomogram改良风险指数≥1分)鼻型结外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ENKTCL)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2期临床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例初治Ⅰ/Ⅱ期鼻型ENKT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3个周期PD-1抗体+P-Gemox(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诱导免疫化疗及3个周期PD-1抗体同期免疫放疗,每个周期14 d。观察3个周期诱导免疫化疗后及同期免疫放疗结束后的完全缓解(CR)率、客观缓解率(ORR)、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血浆中EB病毒DNA拷贝数。结果3个周期诱导免疫化疗后,CR率为35.0%(7/20),ORR为90.0%(18/20),同期免疫放疗结束后,CR率为95.0%(19/20),ORR为100.0%(20/20)。不良反应多为1/2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1/2级甲状腺功能减退9例(45.0%),1级毛细血管增生4例(20.0%),2级输液反应1例(5.0%),无免疫性心肌炎发生。7例EB病毒DNA阳性经3个周期诱导免疫化疗后均转阴。结论PD-1抗体在放疗联合P-Gemox治疗早期高危ENKTCL,近期缓解率高,对治疗耐受性好。

    • 标准脉冲射频治疗少见部位血管球瘤的疗效与安全性

      2025, 54(1):76-79.

      摘要 (57) HTML (0) PDF 4.17 M (1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脉冲射频治疗少见部位血管球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确诊为血管球瘤的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例瘤体位于上臂三角肌外束,5例位于手指甲或足趾甲床下。所有受试者行超声引导下标准脉冲射频治疗,并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变化,记录患者“典型三联征”改变、指甲生长基质愈合程度及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NRS评分有明显下降。其中,4例患者采用标准射频治疗后疼痛未复发;1例患者术后6个月疼痛复发,最终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瘤体。除1例患者出现短暂甲床下淤血外,未观察到其他明显不良事件。结论标准脉冲射频治疗对于少见部位血管球瘤引起的疼痛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5, 54(1):80-85.

      摘要 (66) HTML (0) PDF 1.22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记录患者相关血生化指标,采用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采用ELISA法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表达水平的测定。出院后3个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结果180例研究对象中,Hp阴性78例(43.33%),Hp阳性102例(56.67%)。Hp阳性患者Hb水平低于Hp阴性患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VEGF、VCAM-1水平高于Hp阴性患者,CTRP9水平低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IL-6、IL-8、TNF-α、C反应蛋白是预测患者Hp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p阳性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Hb、C反应蛋白是预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Hp感染发生率高,Hp阳性可促使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发生变化,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损伤;Hp感染会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 PCT、NLR、CAR对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5, 54(1):86-90.

      摘要 (51) HTML (0) PDF 1.68 M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对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SCAP)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22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SCAP组及非SCAP组,再根据SCAP患者28 d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检验指标,计算NLR、CAR。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CAP患者28 d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SCAP 组年龄、PCT、NLR、CAR、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冠心病占比高于非SCAP组,而淋巴细胞计数(LYM)、ALB水平低于非SC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年龄、PCT、NLR、CAR、WBC、NE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占比高于存活组,LYM、ALB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9,95%CI:1.020~1.120)、慢阻肺(OR=5.633,95%CI:2.019~15.712)、PCT(OR=1.045,95%CI:1.002~1.090)、CAR(OR=2.170,95%CI:1.616~2.915)是SCAP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CT、NLR、CAR联合检测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检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PCT、NLR、CAR对SCAP患者28 d内死亡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更好。

    • 不同BMI的成人胸部CT定量参数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2025, 54(1):91-95.

      摘要 (43) HTML (0) PDF 2.04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BMI的成人胸部CT定量参数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该院行胸部CT检查的205例成人受检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根据BMI分为BMI偏低组(BMI<18.5 kg/m 2)、BMI正常组(BMI 18.5~<24.0 kg/m 2)、超重/肥胖组(BMI≥24.0 kg/m 2)。对所有受检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分析3组不同BMI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型情况;采集胸部CT的定量参数,包括脂肪含量,肌肉含量,横断位图像中间层面的面积、横径、前后径、扫描长度等。比较不同中医体质、基本信息、胸部CT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在BMI偏低组以气郁质比例最高;BMI正常组以平和质比例最高;超重/肥胖组以痰湿质比例最高。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与中医体质有明显相关性(P<0.05);脂肪含量、脂肪体积、肌肉体积、横断面ROI面积(AROI)、横断位图像中间层面横径、前后径、扫描长度/横径与中医体质有明显相关性(P<0.05)。痰湿质、气郁质与其他中医体质的BMI及脂肪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肪含量、脂肪体积、肌肉体积与BMI有明显相关性(P<0.01);肌肉含量与BMI无明显相关性(P>0.05);肌肉含量、扫描长度、横断面图像横径/前后径与中医体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BMI的成人中医体质分型分布有差异,胸部CT定量参数与中医体质分型密切相关。

    • LYM、IL-6及D-二聚体对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研究

      2025, 54(1):96-100.

      摘要 (44) HTML (0) PDF 1.47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计数(LYM)、白细胞介素(IL)-6及D-二聚体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1月该院急救中心(EICU)收治的107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入EICU 24 h内的实验室常规炎性指标、免疫指标和凝血指标及相关病情评分。根据是否发生脓毒性休克分为脓毒症组(n=54)和脓毒性休克组(n=53),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Spearman相关法分析LYM、IL-6及D-二聚体水平与发生脓毒性休克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LYM、CRP、IL-6、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YM、IL-6、D-二聚体是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LYM、IL-6及D-二聚体单独或联合检测对患者出现脓毒性休克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三者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独检测。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L-6(r=0.407)、D-二聚体(r=0.482)水平与脓毒性休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LYM(r=-0.513)水平与脓毒性休克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LYM、IL-6、D-二聚体联合应用能有效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MALDI-TOF MS检测 HPA-29-35w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2025, 54(1):101-107.

      摘要 (37) HTML (0) PDF 7.89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并应用于探索血小板抗原(HPA)-29-35w低频基因在广西地区献血人群中的多态性。方法确定7个目的基因突变位点在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中的rs号,利用MassARRAY平台在线引物设计工具Assay Design Suite(ADS)设计21条引物,构建7个插入HPA-29bb-35bb突变型序列的过表达载体。在广西地区献血者中随机选择29名献血者的标本和载体进行 iPLEX Pro多重基因分型分析与质谱检测;同时,对上述标本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质谱检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MALDI-TOF MS基因分型检测技术。随后采用该技术对588名广西地区献血者的标本进行HPA-29-35w基因分型检测和多态性分析。结果MALDI-TOF MS对HPA-29-35w基因分型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HPA-29-35w基因分型结果显示,588名广西地区献血者的HPA-29-35bw基因型均为aa纯合子。结论成功建立MALDI-TOF MS对HPA-29-35w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并应用于广西地区献血人群的HPA-29-35w基因筛查。

    • 艾司氯胺酮静脉输注对老年腹腔镜前列腺癌手术麻醉效果和苏醒质量的影响

      2025, 54(1):108-113.

      摘要 (57) HTML (0) PDF 1.23 M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其麻醉效果及对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每组患者60例。E组患者使用艾司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C组患者在手术过程相同时刻接受与E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手术结束前30 min,两组停止泵注艾司氯胺酮或生理盐水。除此之外,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所使用的其他药物种类和剂量完全一致。记录围手术期麻醉药物使用总量。于术前(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气管插管后1 min(T3)、手术进行1 h(T4)、手术缝皮结束时(T5)和气管拔管后5 min(T6) 6个关键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气管拔管后,记录麻醉苏醒时间,用Riker镇静与躁动评分对患者进行躁动评价,并记录患者躁动发生率、呛咳发生率、复苏室停留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记录气管拔管后呼吸抑制、寒战、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E组围手术期瑞苏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C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刻,E组的HR和MAP高于C组(P<0.05),而在T3时刻,E组的HR和MAP低于C组(P<0.05)。气管拔管后,与C组比较,E组苏醒时间更长,躁动发生率、重度呛咳发生率、VAS评分更低,复苏室停留时间更短。E组嗜睡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应用于腹腔下镜前列腺癌手术的老年患者安全有效,有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全身麻醉苏醒后躁动及呛咳的发生率。

    • 临床药师参与“国谈”新型抗肿瘤药物MDT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2025, 54(1):114-120.

      摘要 (61) HTML (0) PDF 1.22 M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国家医保药品谈判(以下简称“国谈”)中新型抗肿瘤药物多学科协作诊疗(MDT)管理模式的效果,包括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及合理性等方面。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8年7月至2023年6月使用了“国谈”新型抗肿瘤药物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26例病历资料,分为MDT组(n=122)和非MDT组(n=204);分别提取两组中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患者,定义为MDT-NSCLC亚组(n=41)和非MDT-NSCLC亚组(n=77)。比较各组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疾病控制率(DCR),以及患者生存质量、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等。结果MDT组和非MDT组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2.7和8.0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75.2和56.3个月,DCR分别为96.72%和8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显示临床药师参与MDT的HR值高于其他影响因素。MDT-NSCLC亚组与非MDT-NSCLC亚组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0.5和6.7个月,DCR分别为97.30%和75.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OS时间分别为55.1和40.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药师参与MDT的HR值高于其他影响因素;MDT组与非MDT组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9%和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T组治疗后的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高于非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方面,MDT组和非MDT组的人均药占比分别为63.93%和64.54%,处方点评用药合理率分别为98.36%和88.73%,患者满意度均值分别为90.69分和87.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国谈”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的MDT,利于提高患者疗效、生存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利于管控超说明书用药和医疗质量指标。

    • 5种肌少症评估量表在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5, 54(1):121-126.

      摘要 (49) HTML (0) PDF 1.60 M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5种肌少症评估量表在骨肿瘤患者肌少症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该院198例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简易五项评分问卷(SARC-F)、改良版简易五项评分问卷(SARC-Calf)、简易五项评分结合年龄和BMI问卷(SARC-F+EBM)、迷你肌少症风险评估7条目问卷(MSRA-7)和迷你肌少症风险评估5条目问卷(MSRA-5)进行筛查,以亚洲肌少症工作组-2019(AWGS-2019)肌少症筛查标准作为诊断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效能。比较各筛查工具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Kappa值。结果根据AWGS-2019肌少症筛查标准,非肌少症组144例,肌少症组54例,肌少症发生率为27.27%。SARC-Calf和MSRA-5的灵敏度最高(81.48%);SARC-F+EBM的特异度最高(91.67%);SARC-F+EBM的PPV最高(70.00%);SARC-Calf的NPV最高(91.49%);SARC-F+EBM的AUC最高(0.890),对应的截断值为8.5分、灵敏度为83.30%、特异度为80.60%。SARC-F、MSRA-5和MSRA-7的Kappa值分别为0.206、0.336和0.324,具有一般一致性;而SARC-Calf、SARC-F+EBM的Kappa值分别为0.544和0.474,具有中等一致性。结论SARC-F+EBM可作为临床医护人员对骨肿瘤患者肌少症的最佳筛查工具。

    •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5, 54(1):127-131.

      摘要 (47) HTML (0) PDF 1.20 M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对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该院住院治疗的98例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主观失眠症状评分、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血清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92% vs.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HAMD、PSQI、主观失眠症状评分及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个数所占全部的百分比(PNN50)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而全部正常窦性心率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分钟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血清NPY、5-H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4.29% vs.1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提高血清NPY、5-HT水平。

    • 艾司氯胺酮对子宫全切患者术后炎症细胞因子及精神状态的影响

      2025, 54(1):132-137.

      摘要 (62) HTML (0) PDF 1.22 M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艾司氯胺酮对子宫全切患者术后炎症细胞因子及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4年6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施择期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治疗的1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4)、低剂量组(n=53)、高剂量组(n=55)。3组患者均常规行全身麻醉,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于术前10 min单次静脉注射0.2 mg/kg和0.4 mg/kg艾司氯胺酮,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3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幻觉噩梦、躁动、嗜睡和头晕发生情况和VAS评分。分别于术前1 d(T0)、术后第1天(T1)和术后第3天(T2)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肽Y(NPY)水平,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分析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T2时基于一般资料生成的各因素HAMA评分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恶心呕吐发生率、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T1、T2时间点的NLRP3、IL-6、IL-1β、TNF-α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T1、T2时间点的BDNF水平更高,NPY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比较,低剂量组、高剂量组T1、T2时间点HAMA、HAMD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T1、T2时间点HAMA、HAMD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可改善焦虑与抑郁情况,减轻患者炎症水平。

    • 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2025, 54(1):138-141.

      摘要 (47) HTML (0) PDF 1.19 M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ALT正常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基线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分为低病毒载量组(HBV DNA<2×10 6 IU/mL,n=76)和高病毒载量组(HBV DNA≥2×10 6 IU/mL,n=10)。采用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进行抗病毒单药治疗,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人口学特征,初治和治疗12、24、36、48周的HBV DNA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统计各时间点的完全病毒学应答(CVR)率评估疗效,治疗48周时eGFR水平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低病毒载量组治疗12、24、36、48周的CVR率分别为81.6%、94.7%、100.0%、100.0%,高病毒载量组分别为40.0%、80.0%、80.0%、80.0%。治疗48周时eGFR水平(109.41±170.57)mL·min -1·1.73 m -2与基线(108.47±110.83)mL·min -1·1.73 m -2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ALT、肌酐水平升高,无一例因药物副作用而停药、换药。结论存在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且ALT正常的CHB患者使用ETV、TDF和TAF单药治疗总体疗效及安全性好,基线高病毒载量患者治疗48周不易达到CVR。

    • 妊娠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2025, 54(1):142-147.

      摘要 (65) HTML (0) PDF 1.22 M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研究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23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例次妊娠合并PN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和 “pregnancy”为英文关键词在PubMed及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妊娠”为中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1986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录的文献,对回顾性分析的10例次及检索报道的33例次共43例次妊娠合并PNH患者的临床特点、孕期诊疗及妊娠结局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3例次妊娠中,常见临床症状贫血29例次(67.44%)、血小板减少17例次(39.53%)、酱油色尿15例次(34.88%)、疲劳6例次(13.95%)、腹痛5例次(11.63%)、孕产期发生血栓8例次(18.60%)、并发子痫前期10例次(23.25%)。31例次(72.09%)输注红细胞,11例次(25.58%)输注血小板,19例次(44.18%)使用糖皮质激素、25例次(58.13%)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胎儿生长受限11例次(25.58%);早产17例次(39.53%),其中早期早产6例次(28~33 +6周),早期早产率13.95%,晚期早产11例次(34~36 +6周),晚期早产率25.58%;死胎3例次(6.97%)。结论妊娠合并PNH患者的母儿并发症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应在综合医院由血液科医师和具有处理高危妊娠经验的产科医师共同管理。

    • 重度子痫前期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5, 54(1):148-152.

      摘要 (50) HTML (0) PDF 1.19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767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资料,其中8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继发产后出血被纳入观察组,其余687例未发生产后出血者则被纳入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用于预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辅助生殖、双胎妊娠、低蛋白血症、前置胎盘、羊水过少、脐血流异常、脐带绕颈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出生体重大、辅助生殖、低蛋白血症、前置胎盘、双胎妊娠是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因素用于预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3、0.567、0.528、0.588、0.574,联合预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735,截断值为0.385,灵敏度为67.5%,特异度为71.0%。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大、辅助生殖、低蛋白血症、前置胎盘、双胎妊娠是重度子痫前期发生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 131I治疗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025, 54(1):153-157.

      摘要 (39) HTML (0) PDF 1.19 M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接受 131I治疗后各时间点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 131I治疗的235例D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剂量分为高剂量组(>5.55 GBp,n=56)、低剂量组(≤5.55 GBp,n=179)。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131I治疗后24、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变化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基础代谢率(BMR)、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1 ng/mL比例、 131I首次治疗比例、T1比例、治疗后全身 131I扫描提示残余甲状腺比例均明显高于高剂量组(P<0.05)。两组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延长均明显降低,低剂量组 131I治疗后24、48、72 h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和 131I剂量是 131I治疗后DTC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31I治疗后DTC患者体内残留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延长呈明显降低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对进一步优化完善隔离防护方案具有积极意义,对于T分期高、治疗剂量大的患者,隔离时间应超过72 h。

    • 血清adipsin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

      2025, 54(1):158-162.

      摘要 (52) HTML (0) PDF 3.99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清降脂蛋白(adipsin)与易损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因胸痛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查,测定血清降脂蛋白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降脂蛋白与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降脂蛋白预测TCFA的诊断效能。结果TCFA组肌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降脂蛋白水平高于非TC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降脂蛋白组中TCFA及急性心肌梗死比例高于低降脂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LDL-C、血清降脂蛋白均为TCFA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降脂蛋白预测TCFA的AUC为0.702(95%CI:0.589~0.815,P=0.002),截断值为2.845 ng/mL,灵敏度为0.897,特异度为0.585。结论血清降脂蛋白作为TCFA的独立预测因素,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易损斑块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

    • 自由肌电图监测辅助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2025, 54(1):163-167.

      摘要 (39) HTML (0) PDF 3.11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由肌电图(fEMG)监测辅助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全身麻醉下行UBE腰椎髓核摘除术,手术全程在fEMG监测下完成。记录的电位在监测屏幕上显示,通过扬声器播放肌电活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前、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6,8)分、0(0,1)分,两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ODI分别为(58.30±11.58)、(13.28±5.20),两时间点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VAS评分和ODI分别为1(0,1)分、(13.13±0.40),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8例患者术中出现尖峰肌电、爆发肌电或强直肌电等异常肌电变化,发生率20%。8例患者术后7例患者出现灼样神经根痛及下肢感觉异常,1例患者术后无明显神经痛,假阳性率为12.5%。术中无异常肌电反应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神经痛,假阴性率为0。结论全身麻醉下fEMG监测辅助UBE是一种安全易行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纵隔淋巴结CT影像学特征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

      2025, 54(1):168-171.

      摘要 (63) HTML (0) PDF 1.62 M (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CT影像学特征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3年11月于该院经超声内镜引导下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证实的肺结节病(肺结节病组)及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行胸部平扫CT及增强CT,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指标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结节病组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肺癌组,年龄小于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节病组纵隔淋巴结数、位置、短径、CT强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单独检测纵隔淋巴结短径倒数、CT强化值及位置的AUC分别为0.586、0.785、0.505,三者联合倒数的AUC最高(0.789)。结论淋巴结短径、CT强化值和位置在临床诊断肺结节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3项指标联合可提高肺结节病的诊断效能。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 54(1):172-175.

      摘要 (44) HTML (0) PDF 1.18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96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喂养过程中是否耐受分为耐受组和不耐受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及肠内营养实施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喂养不耐受43例(44.79%)。单因素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糖、血清ALB、肠内营养启动时间,是否使用镇静药物、机械通气、使用抑酸剂、联合使用抗生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亚低温治疗、俯卧位通气与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使用抗生素(OR=43.628,P=0.00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140.211,P=0.004)、延迟启动肠内营养(OR=44.529,P=0.009)、亚低温治疗(OR=439.599,P=0.001)、俯卧位通气(OR=288.702,P=0.014)是STBI患者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STBI患者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若无喂养禁忌证应尽早启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针对多种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防治措施。

    • 不同延迟时间结扎脐带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

      2025, 54(1):176-180.

      摘要 (39) HTML (0) PDF 1.21 M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时间结扎脐带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该院产科出生的26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即刻组(出生后立即结扎脐带,n=53)、30 s组(延迟30 s结扎脐带,n=50)、60 s组(延迟60 s结扎脐带,n=55)、90 s组(延迟90 s结扎脐带,n=55)和120 s组(延迟120 s结扎脐带,n=52),比较5组出生后24 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及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结果60、90、120 s组出生后24 h Hb、HCT水平高于即刻组和30 s组,且120 s组高于60、9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90、120 s组贫血发生率、输血率低于即刻组和3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 s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90、120 s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即刻组和30 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90 s组NEC发生率低于即刻组和30 s组,但120 s组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60或90 s结扎脐带能改善早产儿结局。

    • >循证医学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

      2025, 54(1):181-186.

      摘要 (53) HTML (0) PDF 2.75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关于SGB对术后睡眠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各库检索期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21日。根据Cochrane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筛选所得文献进行评估,之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筛选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SGB组术后首夜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26,95%CI:0.15~0.45,P<0.001),SGB组术后总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MD=69.06,95%CI:53.69~84.44,P<0.001),SGB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MD=13.59,95%CI:10.70~16.49,P<0.001);SGB组术后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MD=-1.73,95%CI:-2.43~-1.03,P<0.001)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MD=-3.26,95%CI:-5.40~-1.12,P<0.003)低于对照组。结论SGB能降低术后首夜睡眠障碍发生率,延长术后总睡眠时间,提高术后睡眠效率,降低术后睡眠质量评分,改善术后睡眠质量,是一种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非药理学方法,临床应用前景好,值得推广。

    • 围手术期认知干预对患者术后谵妄预防效果的meta分析

      2025, 54(1):187-194.

      摘要 (51) HTML (0) PDF 2.38 M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围手术期认知干预在预防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中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中有关围手术期认知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9月30日,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研究对象共3 751例,其中试验组1 903例、对照组1 848例,POD发生率17.97%。meta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认知干预能够降低POD的发生率(RR=0.47,95%CI:0.34~0.64,Z=4.83,P<0.001)。从干预人群分析,该干预在老年患者、骨科手术患者、肿瘤手术患者中能够降低POD发生率;从干预时机分析,术前干预、术后干预均能够降低POD发生率;从干预形式分析,常规认知训练干预能够降低POD发生率,但基于信息技术或应用程序的认知干预效果并不明显。结论围手术期认知干预是预防术后谵妄的有效措施,未来仍需针对干预人群、干预形式等进行研究以探讨最佳的干预措施。

    • >调查报告
    • 健康生态学理论下老年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健康管理行为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 54(1):195-201.

      摘要 (46) HTML (0) PDF 1.22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健康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7月上海市的老年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基于健康生态学理论,对老年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个性特质、心理行为特质、家庭社区人际网络、生活和工作条件、政策环境5个层面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阶层线性回归分析老年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健康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72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06%。不同慢性并发症数、睡眠质量、体育锻炼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支付方式的DSMB-O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DSMB-O得分与HLSCP、DES、PACIC、CIRS得分呈正相关(P<0.05),与PAID-5得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的健康管理行为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与作用,需从不同方面、不同层级来识别和管理相关影响因素。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运动系统症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 54(1):202-206.

      摘要 (40) HTML (0) PDF 1.60 M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运动系统症状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选取浙江省某三甲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门诊收治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乳腺癌内分泌症状评估量表中的运动系统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LPA)。采用t检验、χ 2检验、秩和检验对不同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553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91.32%。研究对象经LPA,运动系统症状可分为疼痛僵硬(n=116)和影响轻微(n=389)2个潜在类别。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药时间和用药种类是影响运动系统症状潜在类别的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运动系统症状存在分类特征。医护人员需尽早觉察疼痛僵硬类患者,定期了解其运动系统症状和临床检查结果。

    • >综述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025, 54(1):207-212.

      摘要 (58) HTML (0) PDF 1.22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由于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作为调控宿主疾病和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是肠道微生物失调的一种类型,与T1DM有关。SIBO的存在可能加剧T1DM的发展,T1DM与SIBO的高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然而,SIBO与T1DM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未能得到很好的阐明。该文综述了SIBO与T1DM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机制和干预措施,有助于发现T1DM的治疗新靶点、开发新的治疗方案。

    • 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在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2025, 54(1):213-218.

      摘要 (45) HTML (0) PDF 1.22 M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像组学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可以将图像特征转化为可定量和可计算的数据特征,在肺癌的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大数据库的建立,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可更加高效地利用影像图像,在肺癌的筛查诊断、组织病理评估、预测治疗反应等方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辅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实现精准诊疗,改善患者预后,但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该文综述当前人工智能及影像组学在肺癌筛查诊断、分期分型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仍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 微量元素硒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5, 54(1):219-223.

      摘要 (55) HTML (0) PDF 1.21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免疫功能紊乱及环境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状况更为关注,AITD检出率增加。研究发现,AITD发生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密切相关。AITD作为一种器官特异性疾病,主要包括Graves病和桥本甲状腺炎(HT)。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近年来发现硒制剂参与免疫调节,具有维持免疫稳态,改善慢性炎症,减轻甲状腺组织免疫紊乱的功能。该文综述硒对AITD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拟为AIT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肠道菌群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潜在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5, 54(1):224-230.

      摘要 (49) HTML (0) PDF 1.26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将成倍增加,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脑卒中和吞咽障碍均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破坏肠道屏障功能,为肠道中机会致病菌向肠外迁移至肺部创造条件,可能引发或加重患者肺部感染症状。该文基于“微生物-肠-肺”轴理论,综述了脑卒中和吞咽障碍后饮食改变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进而促使肠道菌群“肠-肺”迁移导致肺部感染的相关研究,以及误吸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影响。以期从肠道菌群肠外播散角度,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的潜在机制,为后续临床干预提供新思路。

    •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病理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5, 54(1):231-236.

      摘要 (65) HTML (0) PDF 1.23 M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主要原因之一,约40%的脓毒症患者发生AKI。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血流动力学、炎症和免疫等多种机制,与无AKI的脓毒症患者相比,SA-AKI患者预后更差,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更多,然而目前仍缺乏对SA-AKI早期识别和防治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可更灵敏地诊断SA-AKI。该文就SA-AKI病理生理学的最新进展进行讨论,总结近年来诊断AKI的功能性、损伤性和应激性标志物,归纳其预测AKI发生的准确性与局限性,并探讨在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潜力,以期尽早识别SA-AKI患者,推动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前庭偏头痛与梅尼埃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5, 54(1):237-242.

      摘要 (58) HTML (0) PDF 1.23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庭偏头痛(VM)作为普通人群发作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直到最近才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疾病实体。VM与其他前庭疾病,特别是梅尼埃病(MD)的临床表现有很多重叠,二者都是以发作性眩晕为特点,MD特有的听觉症状及听力损失在VM患者中并不少见,而偏头痛在MD患者中有较高发病率,因此许多理论将这两种疾病联系起来。目前VM和MD的病理生理学尚未完全阐明,该文对研究二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学等多方面因素,对VM和MD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 >卫生管理
    • 基于马尔可夫链与GM(1,1)组合模型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变动预测分析

      2025, 54(1):243-246.

      摘要 (67) HTML (0) PDF 4.74 M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住院医疗费用的结构变动及发展趋势,合理控制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的增长。方法收集2013-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人均医疗费用,采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DSV)分析各项费用的结构变动情况,并运用马尔可夫链与GM(1,1)组合模型预测各项费用未来发展趋势。结果2013-2021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费用中药费结构变动贡献率最大,经CPI调整后未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均住院医疗费用变化趋于平缓,组合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占比将逐步提高,到2025年将上升至14.64%、16.23%、8.05%,而药费占比平稳下降。结论控费政策取得一定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变化更加合理,但也要控制不必要的检查费支出。

    • 我国医院临床专利转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2025, 54(1):247-250.

      摘要 (33) HTML (0) PDF 1.17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申请和转化情况是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维度。临床领域目前存在重专利申请、轻专利转化,专利转化收益归属不清晰,专利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专利转化效果。该文在分析国内临床专利转化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提出涵盖“临床创新-专利申报-成果转化推广”等环节的工作“链条”,以实现医院、医疗工作者、企业等多方“共赢”。

    • 恶性肿瘤患者DRG超支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025, 54(1):250-254.

      摘要 (59) HTML (0) PDF 3.74 M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超支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DRG支付方式提供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四川省绵阳市某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入组RE1A病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DRG超支的影响因素。依据筛选的变量绘制列线图,采用 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度,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 729例患者,431例(24.93%)出现DRG超支。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DRG超支的影响因素为住院时间、入住科室及合并症/并发症数量。预测模型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716~0.775)。校准曲线提示预测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DCA提示在风险阈值范围内,患者标准化净获益率>0。结论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恶性肿瘤患者DRG超支风险,可以为DRG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医学教育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2025, 54(1):255-257.

      摘要 (56) HTML (0) PDF 1.14 M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以有效规范培训基地过程管理、提升培训质量。方法通过相关文献与政策梳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质量指标,基于Donabedian模型从“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构建指标框架,通过德尔菲法对28位专家进行咨询,确定教学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两轮函询回复率均为100%。第2轮函询中,4项一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值为0.900、0.831、0.884、0.902,一级、二级指标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78、0.664(P<0.05)。最终构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管理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师资能力建设、专业基地管理、科室过程管理、住院医师综合能力权重分别为0.318、0.179、0.213、0.290。结论所构建的体系能够全流程监管,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 CBL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产科麻醉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2025, 54(1):258-261.

      摘要 (40) HTML (0) PDF 1.17 M (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案例教学法(CBL)联合情景模拟教学(SST)在产科麻醉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8月由川北医学院麻醉系来该院麻醉科实习的大四学生36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CBL联合SST教学,观察两组入科后(T1)、实习结束后1周(T2)及1个月(T3)不同时间点理论考试、病案分析、技能水平考核成绩,以及两组对教学模式的评价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2、T3的理论知识及病案分析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技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比较,两组学生T2、T3的各项考核成绩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比较,两组学生T3的理论知识及病案分析考核成绩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技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教学模式的生动性、吸引性、参与性及深刻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教学模式的全面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法比较,CBL联合SST教学法在产科麻醉带教中能够改善教学质量,促进麻醉专业人才的培养。

    • >临床护理
    • 基于微视频的“四步手指操”联合非阻塞性桡动脉压迫止血在TR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5, 54(1):262-267.

      摘要 (37) HTML (0) PDF 1.20 M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微视频的“四步手指操”联合非阻塞性桡动脉压迫止血在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该院行TRCA并采取非阻塞性桡动脉压迫止血方式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25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非阻塞性桡动脉压迫止血,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联合基于微视频的“四步手指操”宣教。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麻木程度、术侧肢体并发症情况、前臂桡动脉通畅性、超声检查结果、压迫时间、术后肢体活动完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侧肢体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为1(0,1)分,低于对照组的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4.771,P<0.05)。试验组患者术侧肢体没有麻木的比例更高。试验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 h采用触摸法示前臂桡动脉通畅性减弱比例高于试验组(P<0.05),除此以外,两组患者前臂桡动脉通畅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桡动脉直径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总压迫时间、初次松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肢体活动完成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视频的“四步手指操”联合非阻塞性桡动脉压迫止血,可明显减轻TRI术后患者的术侧肢体疼痛感和麻木情况,降低RAO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术后配合度。

    • 以循证为支持的产妇生理性乳胀预防和管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5, 54(1):267-273.

      摘要 (45) HTML (0) PDF 1.22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以循证为支持的产妇生理性乳胀预防和管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选取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接受产后常规照护的6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2023年6-7月接受以循证为支持的生理性乳胀预防和管理方案的60例产妇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产妇生理性乳胀发生情况、新生儿纯母乳喂养情况及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情况、自我效能得分。结果两组产妇生理性乳胀发生时间、产后乳房硬度、产后乳房疼痛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生理性乳胀的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7 d对照组纯母乳喂养18例(30.00%),干预组纯母乳喂养45例(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母乳喂养知识得分(11.22±3.07)分,干预组为(12.65±2.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母乳喂养的自我效能得分(41.75±10.04)分,干预组为(46.08±11.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以循证为支持的生理性乳胀预防和管理方案可以增强产妇对生理性乳胀的认知和自我管理效能。

    • 改良式双腔导尿管封堵器在T型肠造口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2025, 54(1):273-276.

      摘要 (47) HTML (0) PDF 2.97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双腔导尿管封堵器应用于T型肠造口患儿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采用改良式双腔导尿管进行造口暂时性封堵的14例T型肠造口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止流夹及吸盘穿入导尿管制成改良版造口封堵器,利用导尿管球囊膨大贴合肠内壁封堵造口,止流夹及吸盘推至腹壁后夹闭即完成封堵。观察封堵前后造口及肛门排便量、营养筛查评分、造口袋更换次数,以及与封堵器使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儿平均封堵时间为(47.21±36.15)d。封堵前后造口排便量、肛门排便量、营养筛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前1周造口袋更换次数明显多于封堵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期间患儿造口部位肠管色泽均鲜红,未出现肠管暗红、黏膜出血、肠管脱垂、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改良式双腔导尿管封堵器取材便捷,制作简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较好。

    • >病例报道
    • Axenfeld-Rieger综合征1例报道

      2025, 54(1):277-280.

      摘要 (86) HTML (0) PDF 5.53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阅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