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4(2):281-288.
摘要: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具有微创、快速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是目前观察头颈部血管解剖结构,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及其与临近结构关系的首选影像学方法。目前,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在设备配备上呈现多样化,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类型的设备在各医疗机构之间操作规范、检查流程及图像后处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重庆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形成该共识,旨在规范头颈部CTA检查技术,提高图像质量。该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前准备、检查操作规范、图像质量控制标准、人工智能在头颈部CTA成像中的应用等。
王昆 ,但传才 ,胡翔 ,皮朝阳 ,王浣璐 ,朱丹丹 ,周予梦 ,熊绍风 △
2025, 54(2):289-296.
摘要:目的观察桑葚花色苷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形态、功能的影响,并在自噬水平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VEC,分为 5.5/0 mmol/L(对照组)及11/0.125、22/0.250、33/0.500、44/1.000、55/2.000 mmol/L的高糖/高脂组,测定各组细胞功能水平和自噬水平,选择最佳高糖/高脂浓度作为VEC功能受损的模型组。在模型组中加入10、25、50 μmol/L桑葚花色苷进行处理,分为低、中、高浓度桑葚花色苷组,观察桑葚花色苷对高糖/高脂应激下的VEC形态、功能和自噬的影响,接着加入自噬调节剂(雷帕霉素)研究其作用机制。HE染色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CCK-8法检测VEC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VEC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VEC内Beclin-1和p62蛋白表达水平,试剂盒法检测VEC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高浓度的高糖/高脂组细胞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活力、p62、NO水平明显降低,ROS、Beclin-1、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桑葚花色苷组细胞数量增加、形态得到改善,细胞活力、p62、NO水平明显升高,ROS、Beclin-1、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高浓度桑葚花色苷组比较,加入雷帕霉素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变得不规则,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蛋白激酶B(Akt)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桑葚花色苷组p-PI3K、p-Akt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桑葚花色苷通过激活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抑制自噬,改善高糖/高脂应激下VEC的形态和功能。
2025, 54(2):297-302.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外热休克蛋白(HSP)22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炎症损伤中对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HCAECs,予以ox-LDL预处理,建立高脂致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外源性给予重组人HSP22(rhHSP22)处理,观察rhHSP22对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8、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NF-κB等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在TLR4抑制剂E5564作用下,研究HSP22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L-8、VACM-1和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CNT组比较,rhHSP22组、rhHSP22+ox-LDL组、rhHSP22+E5564组、rhHSP22+E5564+ox-LDL组IL-8、VACM-1、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组比较,rhHSP22+ox-LDL组IL-8、VACM-1、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ox-LDL组比较,rhHSP22+E5564+ox-LDL组IL-8、VAC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NT组比较,rhHSP22组、rhHSP22+ox-LDL组、rhHSP22+E5564+ox-LDL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组比较,rhHSP22+ox-LDL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ox-LDL组比较,rhHSP22+E5564+ox-LDL组细胞凋亡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x-LDL诱导的HCAECs炎症损伤中,细胞外HSP22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IL-8、VACM-1、NF-κB蛋白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凋亡。
2025, 54(2):303-312.
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circZNF652在前列腺癌(PCa)组织及PCa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在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浆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circZNF652在PCa细胞系(22RV1、LNCaP、DU145、PC3)和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ircZNF652不同表达水平与PCa患者总生存(OS)时间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分析干扰circZNF652对PCa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在线数据库TargetScan预测circZNF652和miR-140-3p之间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 pull-down实验验证circZNF652和miR-140-3p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在PC3和DU145细胞中干扰circZNF652,以及在PCa和BPH患者血浆中进一步验证;starBase2.0预测miR-140-3p和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之间的结合位点;在PC3和DU145细胞中检测过表达miR-140-3p后HMGB1表达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Ca、BPH患者血浆,PC3、DU145、RWPE-1细胞中HMGB1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免疫共沉淀(RIP)和RNA pull-down实验验证miR-140-3p和HMGB1的相互作用;并检测转染不同构建物(si-NC、si-circZNF652#1、si-circZNF652#1+inhibitor NC、si-circZNF652#1+miR-140-3p inhibitor)后的PC3和DU145细胞中HMGB1的表达,以进一步证实miR-140-3p直接调控HMGB1。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及qPCR结果表明,PCa患者血浆中circZNF652的表达水平较BPH患者升高,与低级别PCa和BPH患者比较,高级别PCa患者血浆中circZNF652表达水平上调(P<0.001、P<0.01)。和RWPE-1细胞比较,22RV1、LNCaP、DU145、PC3细胞中circZNF652表达水平上调(P<0.05、P<0.05、P<0.001、P<0.01);circZNF652高表达的PCa患者OS时间较circZNF652低表达的PCa患者更短。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circZNF652表达与PCa分期(T分期和N分期)和Gleason评分相关。敲低circZNF652的表达可抑制DU145、PC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在线数据库TargetScan预测circZNF652与miR-140-3p具有互补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RNA pull-down实验证实circZNF652在PCa细胞中充当miR-140-3p的海绵;PC3和DU145细胞中,干扰circZNF652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miR-140-3p在PCa患者血浆中的表达较BPH患者血浆明显降低(P<0.05);PCa患者中miR-140-3p表达水平与circZNF65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88,P<0.001)。数据库starBase2.0分析结果显示,HMGB1 mRNA 3′-UTR与miR-140-3p存在互补序列,miR-140-3p的下游靶基因为HMGB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IP和pull-down实验证实了miR-140-3p与HMGB1之间直接结合。Western blot实验发现过表达miR-140-3p导致DU145、PC3细胞中HMGB1表达水平降低。沉默circZNF652的表达导致DU145和PC3细胞中HMGB1表达水平下降,而抑制miR-140-3p则能逆转这种下降。结论circZNF652的过表达可通过调控miR-140-3p/HMGB1通路促进PCa的进展和转移。
吴长东 ,王彬 ,唐佳 ,热夏提江·库热西 ,穆叶赛·尼加提
2025, 54(2):313-318.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目标温度降温干预经典热射病(CHS)大鼠,比较肺细胞焦亡指标的变化,探讨经典热射病适宜的目标温度选择。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0)和经典热射病组(CHS组,n=30),CHS组按照大鼠初始核心温度(Tic)±1 ℃,分为CHS0组(Tic),CHS1组(Tic-1 ℃)和CHS2组(Tic+1 ℃)。将CHS组大鼠麻醉后俯卧置于热环境模拟舱,当核心体温达到42.0 ℃建立热打击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立即使用室温水浴降温,降至该组设定的目标温度后,使用降温毯维持3 h。空白对照组始终置于室温环境。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股动脉血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取大鼠肺标本,制备组织匀浆,采用ELISA检测肺组织IL-1β、IL-18水平及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sdermin D(GSDM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按照公式或标准曲线计算标本中酶的活性。结果CHS0组大鼠肺组织及血清IL-1β、IL-18水平,CHS1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CHS1组肺组织IL-1β水平,CHS2组IL-1β、IL-18水平,CHS1、CHS2组血清IL-18水平低于CHS0组(P<0.05),CHS1与CHS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S0、CHS2组GSDMD、pro-caspase-1水平,CHS1组GSDMD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CHS1、CHS2组GSDMD、pro-caspase-1水平低于CHS0组,CHS1组pro-caspase-1水平低于CHS2组(P<0.05)。结论热打击大鼠肺细胞焦亡效应分子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降温干预可减轻其肺组织细胞焦亡。设定目标温度为高于或低于初始核心温度一定范围的降温干预,可能对热打击大鼠肺组织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2025, 54(2):319-323.
摘要:目的介绍胫骨骨量保留技术在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MUKA)中的应用场景、操作步骤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于该院治疗的15例前内侧膝骨关节炎(AMO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胫骨骨量保留技术完成MUKA(固定平台假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术侧下肢髋-膝-踝角(HKA)及影像结果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2.73±9.9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00±9.49)mL,平均住院时间(4.9±1.4)d,术中无神经、血管、内侧副韧带损伤、医源性骨折,术后无手术部位感染。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87±2.77)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VAS评分、ROM、KSS、术侧下肢HK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影像检查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或碎裂,外侧间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胫骨骨量保留技术是应对MUKA手术过程中胫骨内侧平台截骨完成后屈曲间隙略紧的简便、有效且可靠的处理方法,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优良。
2025, 54(2):324-328.
摘要:目的构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4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分别骨质疏松组(n=57)和无骨质疏松组(n=485)。检测患者血清25-(OH)D水平,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风险预测模型对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结果54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25-(OH)D充足、不足、缺乏、严重缺乏者分别为18例(3.32%)、156例(28.78%)、324例(59.78%)、44例(8.12%),男性25-(OH)D充足、不足比例高于女性,缺乏、严重缺乏比例低于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2型糖尿病病程延长、女性、25-(OH)D缺乏为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813、1.706、2.162、1.654,P<0.05);体重指数(BMI)升高为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542,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风险预测模型:logit(P)=-13.799+年龄×0.595-BMI×0.612+2型糖尿病病程×0.534+性别×0.771+血清25-(OH)D水平×0.503。将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患者纳入阳性,2型糖尿病未发生骨质疏松患者纳入阴性,按照风险预测模型绘制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ogit(P)>5.67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诊断灵敏度为78.95%、特异度为87.63%。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60岁、2型糖尿病病程延长、女性、25-(OH)D缺乏、BMI降低等多种因素有关。
2025, 54(2):329-334.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IS)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分型)二级预防方案对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纳入颅内动脉狭窄IS患者192例,按是否基于致病机制制订二级预防方案分为个性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个性化治疗组根据机制分型予以不同的二级预防方案(动脉-动脉栓塞组予以积极降脂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低灌注组予以平稳降压方案,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予以常规二级预防方案,混合机制根据不同机制予以相应方案叠加),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二级预防方案。比较两组90 d脑血管事件复发率是否具有差异;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IS 90 d内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92例研究对象中个性化治疗组90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20例、动脉-动脉栓塞44例、低灌注6例和混合机制20例),常规治疗组102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16例、动脉-动脉栓塞52例、低灌注8例和混合机制26例)。个性化治疗组90 d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7.8% vs.17.6%,χ 2=4.112,P=0.0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降脂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OR=0.128,95%CI:1.150~71.170)是90 d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基于致病机制的个性化二级预防方案降低了颅内动脉狭窄IS的脑血管事件复发率,其中通过积极降脂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是颅内动脉狭窄IS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
2025, 54(2):335-339.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风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频繁急性加重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分为频繁急性加重风险组(FE组)与非频繁急性加重风险组(NE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2002)评分评估营养风险(1~2分为无营养风险,3~7分为有营养风险)。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FE组住院时间更长(P<0.01),高血压患者比例更高(P<0.01)。炎症指标方面,FE组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均明显上升(P<0.05);而营养状况方面,FE组NRS-2002评分显示更高比例的营养风险人群(P<0.01),同时总蛋白与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经调整性别、住院时间、炎症指标及基础疾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全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COPD患者频繁急性加重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OR=2.948,95%CI:1.112~7.816,P<0.05)。结论NRS-2002评分存在营养风险的COPD患者相较于无营养风险者,频繁急性加重风险明显增加。
2025, 54(2):340-344.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托法替布治疗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重庆市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使用托法替布治疗的2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对其进行分组,对性别、年龄、中医证型、服用中药时间、合并肺系疾病情况及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等因素进行单因素检验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脾虚夹湿证、服用中药时间1~4周及>4~<8周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托法替布后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OR=0.427,95%CI:0.184~0.988,P<0.05;OR=0.233,95%CI:0.093~0.580,P<0.05;OR=0.328,95%CI:0.135~0.799,P<0.05);而合并有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为使用托法替布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OR=3.000,95%CI:1.306~6.894,P<0.05;OR=16.615,95%CI:1.782~154.945,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托法替布后感染的发生风险与中医证型、服用中药时间及肺系疾病密切相关。
艾建国 ,赵枫 ,涂振兴 , △,王斌 ,曹杰 ,李达 ,洪庆南
2025, 54(2):345-351.
摘要:目的探讨截骨方式对胫骨骨搬移术延长区骨痂形态及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22年6月收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的骨缺损患者信息,通过比较不同截骨方式(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及骨膜外截骨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延长区骨痂形态(凹陷型、均匀型及膨出型)、愈合指数、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愈合及功能评价等信息,探讨截骨方式对胫骨骨搬移的疗效差异。结果微创截骨组延长区凹陷型骨痂发生率为15.8%,骨膜下截骨组为18.9%,骨膜外截骨组为14.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微创截骨组延长区凹陷型骨痂发生率低于骨膜下截骨组(χ 2=10.178,P=0.05),但与骨膜外截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2,P=0.814),骨膜外截骨组与骨膜下截骨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0.084,P=0.772);微创截骨组延长区均匀型骨痂发生率低于骨膜下组(χ 2=6.579,P=0.013),但与骨膜外截骨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43,P=0.506),骨膜下截骨组与骨膜外截骨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2.602,P=0.107);微创截骨组延长区膨出型骨痂发生率高于骨膜下截骨组(χ 2=9.795,P=0.002),骨膜外截骨组延长区膨出型骨痂发生率高于骨膜下截骨组(χ 2=5.170,P=0.023),但微创截骨组与骨膜外截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08,P=0.579)。3组愈合指数、ASAM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对接点不愈合、针道感染及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平面胫骨骨搬移中骨膜下截骨并未表现出更有利于延长区矿化的预期效果,骨膜外截骨反而与微创截骨有近似的临床疗效。
王双 , , ,王宁 ,肖霖 , ,张嘉怡 , ,吴晓芬 ,王丽洁 , ,杨晨 ,方庆虹 ,张立力 , △
2025, 54(2):352-359.
摘要:目的编制医疗卫生人员循证卫生保健相关能力测评量表(以下简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回顾文献形成量表初始条目,经研究小组讨论、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预调查对量表条目进行优化。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928名医疗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量表包括证据生成、证据综合、证据传播及证据实施4个维度,共47项条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08%,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适配良好,各维度聚敛效度均达标,区分效度良好。最终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1,折半信度为0.928。结论编制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循证卫生保健相关环节工作的能力。
2025, 54(2):360-365.
摘要:目的探讨放化疗模式及同步化疗周期数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患者的疗效及总生存(OS)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该院肿瘤放疗科接受胸部放疗的85例LS-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放化疗模式分为同步化疗组(n=43)和无同步化疗组(n=42)。比较两组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并分析LS-SCLC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11月1日,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9.6个月。同步化疗组与无同步化疗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30.6、18.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化疗组中1个周期与2个周期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5.5、33.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和预防性脑照射(PCI)是LS-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同步化疗周期数对LS-SCLC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2025, 54(2):366-371.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婴儿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呼吸系统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该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且有BPD的50例早产儿作为BPD组,再选取同期因下呼吸道感染入院但无BPD的50例早产儿作为非BPD组。收集并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出生后3年内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情况。结果与非BPD组比较,BPD组气促(48.0% vs. 12.0%)、喘息(44.0% vs. 10.0%)、哮鸣音(44.0% vs. 10.0%)、三凹征(28.0% vs. 8.0%)、发绀(20.0% vs. 4.0%)、重症肺炎(48.0% vs. 12.0%)、呼吸衰竭(20.0% vs. 4.0%)发生率更高,住院时间[7.5(7.0,10.0)d vs. 7.0(6.0,7.0)d]更长,达峰时间比[18.20%(14.65%,22.25%) vs. 24.85%(19.55%,32.78%)]、达峰容积比[22.15%(19.43%,23.83%) vs. 25.65%(22.40%,34.90%)]、吸呼比(0.70±0.12 vs. 0.76±0.11)更低,3年中下呼吸道感染次数[5.0(4.0,10.0)次 vs. 3.0(2.0,5.0)次]、喘息次数[2.0(1.0,4.0)次 vs. 0.5(0,1.0)次]、住院次数[3.00(2.00,5.00)次 vs. 2.00(1.00,2.00)次]、重症肺炎次数[2.0(1.0,2.0)次 vs. 1.0(0,1.0)次]及不同年龄的喘息次数更多,总住院时间[29.50(19.50,38.25)d vs. 13.00(7.00,17.75)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D患儿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0~<1岁,感染后重症肺炎比例较高,易发生喘息。
2025, 54(2):372-379.
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LIF)与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采用ULIF(ULIF组,n=32)和MIS-TLIF(MIS-TLIF组,n=36)治疗的LD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实验室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优良率、椎间融合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与MIS-TLIF组比较,ULIF组术后引流量更少,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总费用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S-TLIF组比较,ULIF组术后3 d Hb和HCT水平更高,术后1、3、5 d CRP、CK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ULIF组在术后1周、1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的ODI低于MIS-TLI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ULIF组的手术优良率和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3.75%、96.88%,MIS-TLIF组为88.89%、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ULIF治疗单节段LDD可获得MIS-TLIF相似的临床疗效,且ULIF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炎症反应轻、术后恢复快。
2025, 54(2):380-386.
摘要: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取栓治疗患者住院期间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该院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90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n=112)和非DVT组(n=789)。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相关的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进而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效益。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病史、吸烟病史,DVT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到股动脉穿刺时间、发病到入院时间、股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D-二聚体、入院时静脉血糖、PLT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糖尿病病史、年龄、D-二聚体、发病到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后合并肺部感染为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Bootstrap法验证结果均验证显示列线图预测能力较强;DCA曲线显示,当发生阈值为0.12~0.96时,模型的临床获益性及适用性最佳。结论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患者的临床结局,临床适用性较为广泛。
2025, 54(2):387-392.
摘要:目的比较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味联合补中益气丸和单用补中益气丸在寒热错杂型糖尿病足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寒热错杂型糖尿病足患者123例,分为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味联合补中益气丸组(联合组)60例,单用补中益气丸组(单药组)63例。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血糖、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量、血管内径、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溃疡缩小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01)。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单药组(P=0.001)。联合组治疗后的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量高于单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联合组与单药组中Wagner分级为3级的患者分别有34例和33例,两亚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麦味地黄汤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比单用补中益气丸疗效更好,且安全性较高。
2025, 54(2):393-397.
摘要:目的比较玻璃酸钠(SH)与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盂肱关节骨关节炎(GJO)的疗效。方法63例GJO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PRP(PRP组,n=29)或SH(SH组,n=34)注射。超声引导下将PRP或SH注射到盂肱关节内,分别在注射前和注射后1、6、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改良版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注射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注射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SH组患者在注射后12个月明显升高(P<0.05);注射后12个月,PRP组患者VAS评分低于SH组(P<0.05)。与注射前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后1个月ASES均明显升高(P<0.05);注射后6个月,PRP组患者的ASES高于SH组(P<0.05)。与注射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注射后1、6个月改良版UCLA肩关节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注射后6个月,PRP组患者改良版UCLA肩关节评分高于SH组(P<0.05)。结论给予GJO患者关节腔内注射PRP,疼痛较关节腔内注射SH缓解更为明显,且在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方面PRP明显优于SH。
2025, 54(2):398-404.
摘要:目的基于循证证据构建卒中偏瘫患者压力性损伤集束化护理指标体系,为卒中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标准化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前期文献研究和多中心问卷调查初步形成预调查方案,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形成卒中偏瘫患者压力性损伤集束化护理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咨询的有效回收率为100.0%,专家总体权威系数为0.827,第1、2轮Kendall’s W为0.216、0.212。最终形成的卒中偏瘫患者压力性损伤集束化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25项二级指标、90项三级指标。结论所构建的卒中偏瘫患者压力性损伤集束化护理指标体系科学、合理。
2025, 54(2):405-412.
摘要:目的评估BMI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AMI-CS)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住院且诊断为AMI-CS的2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未行冠状动脉造影、失访及低BMI(<18.5 kg/m 2)的患者后,共纳入255例AMI-CS患者。其中,BMI为18.5~<24.0 kg/m 2者纳入正常BMI组(n=150),BMI≥24.0 kg/m 2者纳入超重或肥胖组(n=105)。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辅助检查和治疗措施,出院时未死亡的患者在AMI发病30 d进行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生存状态、是否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及其发生时间。通过Cox回归模型评估BMI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超重或肥胖组合并心房颤动比例、B型利钠肽(BNP)和尿素水平低于正常BMI组,BMI和Hb水平高于正常组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相关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或肥胖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 d时,超重或肥胖组全因死亡率为39.0%,低于正常BMI组的4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两组各MACE事件发生率和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常BMI组作对照,超重或肥胖组死亡风险和MACE事件的发生风险均无明显升高(P>0.05)。BMI与不同亚组患者短期预后无明显交互作用(P>0.05)。结论超重/肥胖和正常BMI的AMI-CS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差异。
易维君 , 罗雯茜 , 张周琪 ,刘勇 ,范碧恬 , 张林 △
2025, 54(2):413-417.
摘要:目的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慢性疼痛患者压力性损伤(PI)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合理性,为临床PI的预测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2024年6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396例患有慢性疼痛且Braden评分表评分为高风险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基于Python3.10编程语言,构建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朴素贝叶斯模型、K-Means模型,并通过准确率、灵敏度、精确度、F1分数和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35例患者发生PI,发生率为8.84%。年龄、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疼痛部位、疼痛影响睡眠为慢性疼痛患者发生PI的影响因素。5种PI风险预测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0.873)、灵敏度(0.874)、精确度(0.848)、F1分数(0.844)和ROC AUC(0.81)均高于其他模型。结论随机森林模型对慢性疼痛患者PI具有较高的预测性能,可以用于慢性疼痛患者PI高危人群的筛选和管理。
2025, 54(2):418-424.
摘要:目的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Q成员1重叠转录物1(KCNQ1OT1)的表达及与足细胞数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2-6月在该院肾内科诊断为IMN的24例患者作为IMN组,另选取同期于泌尿外科肾癌行肾切除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lncRNA KCNQ1OT1表达情况。采用Wilms肿瘤基因1(WT1)标记足细胞核,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WT1的表达水平。收集患者临床数据,研究IMN患者肾组织中lncRNA KCNQ1OT1表达与足细胞数、血清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等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IMN组FISH检测lncRNA KCNQ1OT1表达的绿通道平均灰度值为1.76±0.27,高于对照组的1.0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11,P<0.05);IMN组qPCR检测lncRNA KCNQ1OT1的表达水平为2.40±0.17,高于对照组的1.0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53,P<0.05)。IMN组WT1的表达水平为13.27±5.18,低于对照组的28.79±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77,P<0.05)。IMN患者肾组织中lncRNA KCNQ1OT1表达水平与足细胞数及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但与血清肌酐、尿素、抗PLA2R抗体和eGFR等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lncRNA KCNQ1OT1可能与IMN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治疗IMN的潜在靶点。
2025, 54(2):425-429.
摘要:目的研究达格列净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非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non-HFrEF)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在该院诊治的120例non-HFr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予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诺欣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达格列净治疗,治疗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SCr)、血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中总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治疗6个月后,两组NT-proBNP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LVEF、6MWT距离较治疗前升高,LVEDV、LVESV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格列净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non-HFrEF可明显降低NT-proBNP、hs-CRP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MACE发生率,改善预后。
2025, 54(2):430-435.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医学中心收治的132例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总生存(OS)时间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32例患者中位OS时间为20.10个月,中位PFS时间为14.95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治疗线数、接受姑息性放疗是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OS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ECOG评分、治疗线数是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PFS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红蛋白≥110 g/L、CRP<6 mg/L、ECOG评分0~1分、一线免疫治疗、接受姑息性放疗的患者更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2025, 54(2):436-44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气道黏膜糜烂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在该院儿科住院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的1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支气管镜下是否观察到黏膜糜烂分为黏膜糜烂组(n=43)和非黏膜糜烂组(n=119)。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肺部超声声像图资料并给予肺部超声(LU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LUS评分,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气道黏膜糜烂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效能。 结果两组热程、热峰、胸腔积液、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LU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程、中性粒细胞比例、LDH、D-二聚体、LUS评分是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气道黏膜糜烂的影响因素(P<0.05)。热程、中性粒细胞比例、LDH、D-二聚体、LUS评分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气道黏膜糜烂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LDH、D-二聚体、LUS评分曲线下面积大,预测价值较高(P<0.05)。结论应警惕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气道黏膜糜烂的影响因素以改善患儿预后。
2025, 54(2):441-445.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根据目前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汇总数据,以筛选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以甲亢为暴露因素,SLE为结局变量,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其中,逆方差加权法(IVW)为主要MR分析方法,MR-Egger回归法用于水平多效性的检验,敏感性采用留一法检验,通过散点图、森林图和漏斗图对MR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筛选出10个有效SNP,在MR分析中,IVW支持甲亢与SLE之间的因果关系(OR=1.838,95%CI:1.302~2.593,P<0.001);MR-Egger回归法支持甲亢与SLE之间的关系(OR=4.070,95%CI:1.961~8.449,P=0.003);此外,加权中位数法也支持甲亢与SLE之间的关联(OR=1.685,95%CI:1.238~2.294,P<0.001)。结论甲亢与SLE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2025, 54(2):446-451.
摘要:目的探讨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应用依洛尤单抗对血脂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该院行PCI治疗的65例超高危AS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用药物将其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10 mg的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PCI术后立即应用依洛尤单抗140 mg皮下注射治疗。在手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抽取受试者空腹血液标本,检测并记录患者的炎症指标和血脂指标水平。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LDL-C、Lp-PLA2、脂蛋白a水平逐渐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IL-6、同型半胱氨酸和hs-CRP水平逐渐下降,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 Rank检验,观察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后早期应用依洛尤单抗能降低超高危ASCVD患者的血脂水平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提高超高危ASCVD患者的生存率。
2025, 54(2):452-456.
摘要:目的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立东方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进行MHD合并中重度皮肤瘙痒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每周3次血液透析和每月2次血液灌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晚服用1粒加巴喷丁胶囊,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评估两组视觉模拟量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以及分子毒素水平和钙磷代谢,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12周,观察组VAS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对照组VAS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有一定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对照组VAS及PSQ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两组Scr、BUN、β2-MG水平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两组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除血钙外,两组血磷和iPTH水平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初期出现3例嗜睡、1例疲劳、1例头晕,症状轻微可耐受,未予处理,1周左右均自行缓解。结论加巴喷丁联合血液灌流能快速有效缓解MHD患者皮肤瘙痒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降低尿毒症毒素水平,改善钙磷代谢,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耐受。
2025, 54(2):457-463.
摘要:目的通过足底应力及压力中心(COP)分析,探究单侧与双侧跖筋膜炎(PF)患者的足底应力分布及稳定性差异。方法纳入100例至该院就诊的PF患者,其中50例为单侧PF患者(单侧足跟痛组),50例为双侧PF患者(双侧足跟痛组),同时还纳入50例健康受试者(健康组)。健康组与双侧足跟痛组中,取每位受试者双足底应力平均值,分别命名为J0组、H2组。单侧足跟痛组分别将50只健足与50只患足足底应力命名为J1组与H1组。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第1足趾(T1)、T2~5、第1~5跖骨(M1~M5)、中足(MF)、足跟内侧(MH)、足跟外侧(LH)]进行分析比较。3组受试者分别进行了静态测试及动态测试,分别比较J1组、H1组、H2组与J0组足底应力分布、COP参数差异。结果在静态测试中,J1组LH区域最大压力较J0组增加;H1组LH区域接触面积较J0组减少,M2、M3区域最大压力较J0组增加;H2组MH、LH区域接触面积较J0组减少,M1区域最大压力较J0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态测试中,J1组T2~5区域最大压强较J0组增加;H1组M3区域最大压力较J0组增加;H2组M3、M4区域最大压力较J0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COP 95%置信椭圆面积最小,其次是双侧足跟痛组,最后是单侧足跟痛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态情况下,PF患者健足足跟及患足前掌压力增加;而在动态情况下,PF患者的健足足趾和患足前掌的压力也增加。PF患者足底应力分布较健康人群差异较大,稳定性欠佳,可针对足底受力异常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异常受力减轻疼痛及降低摔倒风险。
李园园 , 房有福 △ , 马璐娟 , 董雪颖 , 刘静 , 殷常龙
2025, 54(2):464-468.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血、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水平,并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实验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该院儿内科收治的未经激素治疗的30例PN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n=12)和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DNS)组(n=18),另选取同期儿内科接诊的20例与PNS患儿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尿VEGF及VEGFR2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DNS组血VEGF、尿VEGF、BUN水平升高,SSNS组和SDNS组血VEGFR2、尿VEGFR2、24 h尿蛋白定量、TC水平升高,ALB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VEGF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TC水平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尿VEGF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TC水平呈正相关,与Scr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VEGF2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TC水平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尿VEGF2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TC水平呈正相关,与ALB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尿VEGF和VEGFR2可作为PNS患儿早期诊断、预测及激素敏感性评估的新指标。
2025, 54(2):469-476.
摘要:目的总结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按照“6S”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站、循证数据库、协会网站及原始文献数据库中有关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管理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GIN)、医脉通指南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院际指南网(SIGN)、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美国国立指南数据库(NGC)、The Cochrane Library、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美国重症护理协会(AACN)、欧洲重症医学会(ESIM)、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由两名经过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及总结。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证据总结1篇、随机对照试验12篇、类试验性研究3篇、横断面研究6篇。形成最佳证据18条,包括口渴定义、口渴程度分级、风险因素、评估方式、干预策略、质量管理6个方面。结论护理人员应结合临床情境及科室具体政策对最佳证据进行临床转化和应用,以缓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渴症状。
彭嘉玲 ,李少珂 ,王海彦 ,景孟娟 ,尹良涛 ,邓洁心 △
2025, 54(2):477-483.
摘要:目的检索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抗凝管理的相关证据,为医护人员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的抗血栓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依据“6S”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和网站中的关于心脏瓣膜术后抗凝管理的相关证据。检索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24年2月29日。由2名经过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临床情境,提取符合标准的相关证据。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5篇指南、4篇临床实践、3篇专家共识。从禁忌证、术后抗血栓方案、华法林使用方法、维生素K使用注意事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抗凝并发症、远期围手术期抗凝桥接、合并妊娠8个方面总结了30条最佳证据。 结论该研究总结的证据能为规范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管理提供借鉴,为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参考,以此来规范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减少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025, 54(2):484-488.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射频消融(RFA)与甲状旁腺切除(PTx)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维普数据库中关于RFA与PTx治疗SHPT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共415例研究对象,其中RFA组185例,PTx组2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65~1.42,P=0.83),RFA组术后低钙发生率明显低于PTx组(RR=0.58,95%CI:0.42~0.81,P<0.05),RFA组住院时间短于PTx组(MD=-3.32,95%CI:-5.28~-1.36,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PTH、血钙、血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A较PTx治疗SHPT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可达到PTx相同的治疗效果。
2025, 54(2):489-495.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青年与中老年结直肠癌(CR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检索2024年6月前中英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18和RevMan5.3软件对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异质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共纳入17项病例对照研究,共6 817例病理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其中青年组1 939例,中老年组4 8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有家族史比例(OR=3.09,95%CI:2.33~4.09)、误诊率(OR=4.40,95%CI:3.30~5.86)、低分化癌比例(OR=3.57,95%CI:2.73~4.67)、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比例(OR=3.41,95%CI:2.79~4.18)、确诊时TNM分期为Ⅲ~Ⅳ期的比例 (OR=1.71,95%CI:1.44~2.02)、淋巴结转移发生率(OR=1.92,95%CI:1.61~2.28)、远处转移发生率(OR=2.09,95%CI:1.53~2.86)均高于中老年组(均P<0.05);青年组确诊时癌胚抗原阳性率(OR=0.68,95%CI:0.57~0.80)、5年生存率(OR=0.24,95%CI:0.16~0.36)低于中老年组(均P<0.05);两组肿瘤直径大小(OR=1.32,95%CI:0.98~1.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结论相较于中老年结直肠癌,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家族相关性更密切、更易发生误诊、肿瘤恶性程度更高、确诊时TNM分期相对偏晚;临床上对青年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可适当放宽其筛检的年龄限制。
黄静 ,张明月 , ,林莉 ,李真真 ,孙严丽 ,马燕兰 △
2025, 54(2):496-499.
摘要:目的调查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232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慢性疾病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患者积极度量表的现状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效能得分(6.67±2.14)分,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工作状态、屈服、社会支持、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患者积极度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水平的主要因素(P<0.05),解释了64.4%的变异量。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面对、患者积极度呈正相关(P<0.05),与回避、屈服呈负相关(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效能总体处于中低水平,医护人员应给予关注并提高。
秦静雯 ,刘丽萍 △,胡鸾娇 ,毛永香 ,张旭 ,聂莹 ,杨杰 ,刘光维
2025, 54(2):500-504.
摘要:目的调查重庆市各级医院留置针的使用现状,参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评估留置针使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方法自行设计问卷,于2023年7月对重庆市各级医院的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共纳入重庆市77家医院30 807例患者,其中62.67%使用留置针,密闭式留置针占88.87%,安全型留置针占41.74%;无针输液接头占37.78%,钢针连接肝素帽占51.69%;穿刺部位95.66%为上肢,输注非腐蚀性药物占87.57%,并发症发生率为2.46%。调研6 419名护士,75.51%依据临床指征拔除留置针。不同等级医院在密闭式留置针和无针输液接头使用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和静脉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各级医院留置针应用总体较为规范,但在安全型留置针和无针输液接头使用方面还有待改善。
2025, 54(2):505-511.
摘要:目的了解2007-2023年重庆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医院监测数据,将2007-2023年重庆市出生缺陷监测机构监测的453例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分别按年份、围产儿性别、孕妇常住地(城/乡)、孕妇年龄、不同地域等类别分组,采用χ 2检验分析不同类别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差异,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变化趋势。结果2007-2023年,重庆市共监测围产儿1 468 005例,发现严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53例,发生率为3.09/万,其中房室间隔缺损发生率为2.16/万,法洛四联症发生率为0.66/万,大动脉转位发生率为0.27/万。城镇总发生率高于乡村(χ 2=64.08,P<0.001),都市区高于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北城镇群(χ 2=49.34,P<0.001),女性高于男性(χ 2=5.63,P=0.018)。不同年龄段发生率呈U形分布(χ 2=31.63,P<0.001),<20岁组及≥35岁孕妇组发生率较高,25~<30岁组发生率较低。2007-2023年重庆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在2016年出现转折点,2007-2016年逐渐上升(APC=15.95),2016-2023年逐渐下降(APC=-15.36)。结论2007-2023年,重庆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先上升再下降,且存在时间、地区和人群差异。
2025, 54(2):512-515.
摘要:目的研究麻醉药箱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管理效果。方法对手术麻醉科的麻醉药箱管理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比较应用药箱智能化管理前后3个月取还时间、差错率、信息追踪等方面的差异,比较药箱智能化管理与传统模式间的管理效果。结果智能管理模式处方修改率、记账差错率、人箱不符率、登记遗漏率等与传统管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管理模式在麻醉医师领取药箱、归还药箱、取用冰箱药物、生成处方、收费等单次药箱管理工作时间较传统管理模式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管理模式在药师清点药品、核对处方、核对登记记录,核对加药、日盘点等药品管理工作时间较传统管理模式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药箱管理的智能化模式较传统模式效率更高,可靠性更强,且更有利于手术室内麻醉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2025, 54(2):516-520.
摘要: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成熟且有效的疗法。但免疫排斥反应与感染是影响受者生存率的重要原因,而肺部感染是感染导致受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供体及受体本身因素的影响,导致肺部感染成为肾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当前,肺部感染仍然是肾移植术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故该文总结并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现状及相关因素,旨在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思路。
2025, 54(2):521-527.
摘要:血流感染(BS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一种常见的感染并发症。由于免疫抑制,移植患者较易发生BSI,一旦合并耐药菌感染,临床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SCT患者BSI的病原菌分布和抗生素耐药模式发生重要变迁,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BSI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全球抗感染治疗中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及时对HSCT患者细菌性BSI的流行病学、抗生素防治策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对优化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高移植总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025, 54(2):528-531.
摘要:肝切除术和肝移植中常采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技术及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其可以降低肝静脉压,从而有效减少术中失血和输血,并降低手术风险,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应用CLCVP及肝门阻断技术时,可能出现术中低血压,增加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且增加患者术后死亡率。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是一种新型补液措施,可优化重要脏器灌注,降低监测中心静脉压的风险,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主要论述CLCVP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挑战及GDFT在围手术期液体管理中的优势。
2025, 54(2):532-537.
摘要:团体绘画艺术治疗是一种以绘画艺术为媒介的治疗方法,通过团体参与的方式帮助个体改善心理健康和实现康复。在这种治疗中,参与者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和体验,与他人分享并获得支持和反馈,从而促进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应用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具有多方面的效果,包括缓解精神症状、提高服药依从性;缓解情绪困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自知力、改善认知功能及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在干预方法方面,研究者们评估了单一团体绘画艺术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也尝试了其他治疗与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联合应用。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长期随访研究,并加强跨学科合作,同时注重社区资源建设。
2025, 54(2):538-543.
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新生儿呼吸衰竭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早期及时诊治并进行病情监测对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心肺联合超声(CPUS)逐渐被推广应用于NRDS中。该文系统、全面地探讨了CPUS在诊断、监测NRDS中的价值及应用现状。
2025, 54(2):544-548.
摘要:卵母细胞的质量对于高龄女性生育力保持及体外生殖十分重要。卵母细胞老化常导致细胞器受损从而引起细胞功能障碍。钙离子通路是细胞内信号转导的重要通路,在整个卵母细胞老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简述了钙离子对卵母细胞重要细胞器的影响,以期为卵母细胞老化研究及体外生殖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2025, 54(2):549-555.
摘要: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作为血液系统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达20%~30%,诊断后应立即进行系统治疗。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进行有效降白细胞预处理治疗后,可达到与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相似的缓解率和预后。该文从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机制、降白细胞处理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这一恶性血液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5, 54(2):556-560.
摘要:目的分析某三甲公立中医院床位利用及设置现状,为该医院的床位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自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公立中医院2023年度医疗统计报表。采用床位效率指数和床位利用模型对床位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再运用床位工作效率指标测算各临床科室开放床位数的合理区间。结果全院28个临床科室中17个科室为高效率运行,2个科室为等效率运行,9个科室为低效率运行;有13个效率型科室,10个周转型科室,1个床位闲置型科室,4个压床型科室;床位设置偏多的科室有11个,床位设置合理的科室有10个,床位设置偏少的科室有7个。 结论整合闲置床位资源以实现床位资源高效利用。
版权所有 ©《重庆医学》编辑部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渝ICP备0900823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