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医学》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23-61965157 RSS
  • 重庆医学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重庆市医学会

排行榜
  • 最高浏览
  • 最高下载
  • 最高引用
搜索 高级检索
    2024年 第53卷 第24期
      AI+慢性病康复管理专题
    • 人工智能在重大慢性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何雨涵 1,刘勇 2△

      摘要:人工智能(AI)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解读医学图像、预测传染病暴发、诊断疾病等多个方面。在慢性病管理中,AI通过整合和分析大数据,结合智能设备,在临床决策支持、随访、监测和治疗结果预测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然而,慢性病AI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数据质量问题、缺乏技术与临床实践的整合、隐私安全隐忧及相关法律与制度不完善等。未来,AI需要进一步提升自然语言理解和个性化治疗推荐等方面的能力,加强AI技术人员和医疗专业人员间的密切合作,确保AI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真正实现对慢性病患者预防、治疗、康复的精准管理。该文探讨了AI在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疼痛等重大慢性病管理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 基于健康保险数据的医疗费用共病网络分析及深度学习预测
      曹毓文 1;2,梅好 1;2△,孙佳仪 3,胡炯宇 4,徐雅晴 5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相关医疗记录构建医疗费用共病网络,并结合疾病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构建深度学习预测模型,以提升个体医疗费用预测的准确度,同时为优化医疗政策、提升患者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助力。方法基于中国台湾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2000-2013年的医疗记录,分析9 963例患者的584万条就诊数据,构建包含104种常见疾病的医疗费用共病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并预测潜在共病,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信息输入构建深度学习模型个体医疗费用。结果构建的医疗费用共病网络包含104个节点、3 390条边和6个模块,是一个节点高度相连的网络,表示疾病间医疗费用具有高度相关性。构建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较传统回归模型及未充分考虑共病信息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结论构建的模型为理解疾病共病性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还为精准预测医疗费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及实现个性化医疗服务提供了有效工具。

    • 人工智能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陈珍珍 1,程成 2,宋莎 1,刘勇 1△

      摘要:目的应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人工智能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探讨该领域热点研究与演变进程。方法以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WOSCC)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数据库(WOSCC SCI-Expanded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NOT”“OR”进行主题词检索,通过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人工智能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相关信息,包括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主题热点,并绘制科学图谱。结果共检索出1 302篇文献,符合标准的1 243篇纳入统计分析。自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在慢性疾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呈明显逐年增长趋势。其中美国发文量最多,其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目前该领域尚缺乏核心的研究作者,且作者间的合作紧密度不高。热点研究疾病主要集中在成人心脏、肺脏、肾脏、内分泌代谢等方面,既往以干预治疗为主,然后逐渐过渡到精准医疗、决策支持、管理、心理健康、移动医疗保健等。结论人工智能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仍是热点研究方向,本文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 人工智能辅助机会性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在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骨量评估中的比较研究
      谢雨芯 1,周素伊 2,梅好 3;4,胡炯宇 1△

      摘要:目的比较人工智能(AI)辅助机会性CT与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在糖尿病患者骨量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时接受CT检查(如腹部、胸部或脊柱)联合腰椎DXA检查、糖尿病筛查或治疗的患者共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病情况,分为2型糖尿病组(n=36)和非糖尿病组(n=36)。DXA扫描范围为L1~L4的腰椎椎体;AI定量CT辅助骨密度检测系统导入CT图像,在T12~L2椎体中央标记感兴趣区域,自动测算椎体松质骨的骨密度。比较两种方式在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中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的诊断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I定量CT辅助骨密度检测系统诊断骨质疏松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所有受试者中两种方式对骨质疏松、骨质减少、骨量正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60岁人群中,DXA对骨质疏松检出率高于AI定量CT辅助骨密度检测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中,两种方式对骨质疏松、骨质减少和骨量正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XA检测为“金标准”,AI定量CT辅助骨密度检测系统对于骨质疏松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61,95%CI:0.526~0.795,P=0.026],其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64.0%。结论在>60岁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AI辅助机会性CT在早期发现骨折风险较高患者方面与DXA同样具有优势,且前者不会增加额外费用和多余的辐射风险。

    • 基于CiteSpace的人工智能在脑卒中领域应用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赵思思,刘勇 △

      摘要: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了解人工智能在脑卒中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30日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文献数据分析显示,该研究方向的发文量正逐年增加,中文文献自2020年起增长明显,而英文文献则自2018年就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与美国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图宾根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是该领域影响力最高的研究机构,国内的研究机构中介中心性低,影响力较弱。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主要涉及方向有机器学习与预测模型。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有康复机器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脑机接口等方向。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从最初的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辅助设备转移至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等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与应用。结论国内外人工智能在脑卒中领域的应用研究正处于一个发展爆发期,学者与机构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国外研究学者间合作的密切程度高于国内,学者的重视度逐年上升。未来应继续关注国内外发展动向及学科前沿,并开展更多相关的高质量研究,为人工智能在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制订更科学、更完善的诊疗方案。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抑郁状态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张林 1,韦欣潼 2,刘勇 1,李莉 1,易维君 1△

      摘要: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抑郁状态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PHN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的精准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8∶2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是否发生抑郁状态为结局变量,分别基于K近邻(KNN)、决策树(DT)、逻辑回归(LR)、朴素贝叶斯(NB)、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PHN患者并发抑郁状态风险预测模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评估模型性能,选出最优模型。结果共纳入275例PHN患者,其中170例患者发生抑郁状态,抑郁状态发生率为61.82%。KNN、DT、LR、NB、RF、SVM模型的AUC分别为0.574、0.589、0.760、0.742、0.591、0.733,其中LR模型AUC值、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最高。结论基于LR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PHN并发抑郁状态的风险预测模型性能最优,有助于临床早期评估和预防其抑郁状态的发生。

    • 人工智能在三叉神经痛诊疗中的应用
      楚晓红,刘勇,孙娟 △

      摘要:三叉神经痛(TN)在面部疼痛中发病率高且疼痛程度剧烈。从病因学角度来看,原发性TN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常常与血管神经压迫相关。继发性TN与多发性硬化或小脑-桥脑角肿瘤和带状疱疹感染相关。特发性TN原因不明确。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但许多患者无法根治疼痛会反复发作。人工智能(AI)已广泛应用于不同医学领域,实现精准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及综合评估方面。该文旨在综述AI在TN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人工智能与非药物神经调控技术在偏头痛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张小君,刘勇,陈珍珍,张彬霞 △

      摘要: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复发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动态监督与随访、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热门话题。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为偏头痛的诊断、评估及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和耳穴电针技术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因其非侵入性和高效性而备受关注。taVNS通过刺激耳郭迷走神经耳支,调节脑内疼痛网络,能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强度,安全性良好。耳穴电针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耳穴,强化调节功能,缩短偏头痛患者的疼痛时间,减少发作频次。临床亟须研发基于耳穴电针技术的新型可穿戴便携式镇痛仪,融合人机传感、先进材料和电子集成设计,实现功能模块的高度集成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推动神经调节技术的科研和临床进展。该研究对AI辅助偏头痛诊治、taVNS和耳穴电针在偏头痛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偏头痛诊治、评估提供参考。

    • 基础研究
    • 海藻纤维敷料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对伤口的促愈性能研究
      李程琳,王爽 △

      摘要:目的评价自制的海藻纤维敷料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对伤口的促愈作用。方法对制成的海藻纤维敷料进行微观形貌结构、透气性、化学结构检测,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Calcein-AM/PI检测不同浓度敷料浸提液[0(对照组)、100%(敷料组)]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的细胞活性与细胞存活的影响。构建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小鼠模型,并按照不同处理方法分为模型组、纱布组、纱布+EGF组、敷料组、敷料+EGF组,每组12只。观察各组小鼠皮肤损伤后伤口创面愈合情况,计算愈合第3、7、11、15天创面愈合率。愈合第3、7、11天取伤口处及周围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观察创面新生上皮生长情况、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胶原纤维沉积情况。结果海藻纤维敷料内部呈三维网状结构,表面平整光滑,经过烘干处理后无残余的纤维丝附着,透气性好。敷料组细胞存活率、细胞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第3天,敷料+EGF组创面愈合率在各组中最高(P<0.05);到第15天,除纱布组和模型组外,其余组创面愈合良好。HE染色显示,愈合第7天敷料+EGF组新生上皮长度较其他组更长、炎症细胞数更少(P<0.05);到第11天,敷料组、纱布+EGF组、敷料组+EGF组炎症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少于纱布组和模型组(P<0.05)。CD31免疫组化和Masson染色显示,愈合第11天敷料+EGF组CD31阳性表达更强,新生血管数量更多、管径更大,胶原纤维最致密。结论自制的海藻纤维敷料多孔、透气、吸湿性和生物相容性好,无细胞毒性,可吸收,联合EGF后有较好的促愈作用,能更好地促进新生上皮增长、减缓炎症细胞浸润、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纤维沉积。

    • 临床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浆ApoE、视黄醇结合蛋白变化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雷珂 1,陈栋 1,崔晗 2△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血浆载脂蛋白E(ApoE)、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变化对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5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于PCI术后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BP水平,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ApoE水平。采用电话或上门随访的方式对术后1年患者MACE的发生情况进行收集,并将其分为两组,将发生MACE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MACE纳入未发生组。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及ApoE、RBP水平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效能。结果85例AMI患者PCI术后有14例(16.47%)发生MACE,其中再次血运重建有6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严重心力衰竭5例;未发生MACE有71例(83.53%)。发生组LVEF低于未发生组,ApoE、RBP水平、Killip分级为Ⅲ~Ⅳ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oE、RBP水平升高,Killip分级为Ⅲ~Ⅳ级是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LVEF升高是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LVEF、ApoE、RBP、Killip分级单独及联合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灵敏度分别为71.43%、78.57%、78.57%、71.43%、92.86%;特异度分别为74.65%、81.69%、77.46%、70.42%、91.55%,联合检测预测价值较高。结论ApoE、RBP水平是AMI患者行PCI术后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联合LVEF、Killip分级可更好地预测AMI患者行PCI术后MACE发生情况。

    • 基于LASSO回归分析构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失败的风险预测模型与验证分析
      张伟 1,江雪娟 1△,朱怡 2,应翩 3

      摘要:目的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构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再次妊娠失败的相关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420例U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7∶3比例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建模组与验证组。所有URSA患者均随访至终止妊娠,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成功组、妊娠失败组,统计患者基线资料。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可能影响URSA患者再次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依据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根据回归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以验证组数据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通过LASSO回归模型的三折交叉验证确定最佳惩罚项系数λ,在λ±sx处筛选,最终筛选出9个潜在的相关因素,分别为年龄、流产次数、自身免疫因素、空腹血糖受损、DNA断裂指数(DFI)、优质胚胎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黄体酮(P)、雌二醇(E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流产次数多、自身免疫因素异常、空腹血糖受损、DFI高是URSA患者再次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OR=1.286、4.574、3.114、3.204、1.234,P<0.05);优质胚胎数多及血清HCG、P、E2高表达是URSA患者再次妊娠失败的保护因素(OR=0.547、0.826、0.948、0.995,P<0.05);使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对建模组、验证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一致性指数(C-index)值分别为0.959、0.968,两组的校正曲线均与理想曲线拟合反应良好,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AUC为0.959(95%CI:0.937~0.981,P<0.001),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95.7%、约登指数为0.823;验证组AUC为0.968(95%CI:0.949~0.988,P<0.001),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97.4%、Youden指数为0.859。结论年龄、流产次数、自身免疫因素、空腹血糖受损、DFI、优质胚胎数、HCG、P、E2与URSA患者再次妊娠失败密切相关,同时基于上述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对患者妊娠失败的预测效能较好。

    • 生物学标志物对儿童川崎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武爱敏,沈永明

      摘要:目的筛选辅助检查儿童川崎病(KD)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该院住院的208例初发KD患儿作为KD组,另选取于该院健康查体的20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WBC、PLT、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补体C3、补体C4、血清铁蛋白(Fer)水平,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生物学标志物对KD诊断的价值。结果KD组CRP、WBC、PLT、 ESR、PCT、IL-6、IgM、补体C4、Fe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CRP、WBC、ESR、PCT、IL-6曲线下面积(AUC)均>0.9,其中CRP的AUC为1.000,以2.25 ng/L为截断值时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100.0%;IL-6的AUC为0.998,以6.595 mg/L为截断值时的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99.0%;ESR的AUC为0.987,以18.50 mm/h为截断值时的灵敏度为96.0%,特异度为99.0%。结论CRP、IL-6和ESR具有较高的KD诊断价值。

    • 三阶梯俯卧位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
      曹秀娟,洪婷,应玲静,陈美仙

      摘要: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后予三阶梯俯卧位对其喂养状况、胃肠道功能及生长发育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喂养体位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三阶梯俯卧位,n=40)和对照组(常规仰卧位,n=42),比较两组喂养状况及住院时间、消化系统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1次开始经口喂养时间[(11.63±7.18)d vs. (14.81±6.57)d]、先口服后鼻饲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6.65±2.31)d vs. (8.05±3.45)d]、完全经口肠内喂养时间[(21.68±9.50)d vs. (25.81±9.21)d]及住院时间[(28.68±10.86)d vs. (33.64±10.67)d]更短,胃食管反流(7.50% vs. 26.19%)、胃潴留(10.00% vs. 28.57%)、呕吐(5.00% vs. 21.43%)、腹胀(5.00% vs. 23.81%)发生率更低,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7.08±1.33)d vs. (7.83±1.58)d]更短,体重日增长率[(16.45±2.03)g·kg -1·d -1 vs. (15.45±2.35)g·kg -1·d -1]及身高周增长率[(0.97±0.14)cm/周 vs. (0.91±0.11)cm/周]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阶梯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生长发育。

    • 通阴三阳灸在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谢珺 1;陈丹 2;诸薇薇 1;何芬琴 1△

      摘要:目的探讨通阴三阳灸在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通阴三阳灸中医特色疗法,两组干预4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及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LQ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NDLQ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阴三阳灸可以改善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上腹痛及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 联合AI技术“个性化”视频宣教在高压氧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研究
      苏春艳,张杨,谢全,李帅明,张加莉,李翠红,张超,梅璐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AI技术“个性化”视频宣教在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9月该院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新入院患者208例作为对照组,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新入院患者215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口头宣教联合纸质宣教,讲解高压氧原理及作用,告知不能携带电子产品及易燃易爆物品入舱,提醒治疗时需要准备的物品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AI制作的“个性化”宣教视频及患者签字确认方式,并采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模式对高压氧健康宣教持续进行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知识答对情况、携带违禁物品入舱情况、注意事项执行情况、满意度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试验组对高压氧各项相关知识的答对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舱前,对照组携带违禁物品比例为6.3%(13/208),高于试验组的0.9%(2/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治疗全过程中,试验组注意事项完全执行率高于对照组(68.8% vs.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满意度为93.4%,高于对照组的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轻、中度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重度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AI技术“个性化”视频宣教在高压氧患者治疗中效果较好,能减轻患者焦虑,增加患者信心,提高患者的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查看更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