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医学》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023-61965157 RSS
  • 重庆医学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
                 重庆市医学会

排行榜
  • 最高浏览
  • 最高下载
  • 最高引用
搜索 高级检索
    2025年 第54卷 第2期
      指南与共识
    •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技术重庆专家共识
      重庆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摘要: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具有微创、快速及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是目前观察头颈部血管解剖结构,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及其与临近结构关系的首选影像学方法。目前,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在设备配备上呈现多样化,检查技术和检查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同类型的设备在各医疗机构之间操作规范、检查流程及图像后处理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重庆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形成该共识,旨在规范头颈部CTA检查技术,提高图像质量。该共识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前准备、检查操作规范、图像质量控制标准、人工智能在头颈部CTA成像中的应用等。

    • 基础研究
    • 桑葚花色苷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自噬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王昆 1,但传才 2,胡翔 1,皮朝阳 1,王浣璐 1,朱丹丹 1,周予梦 3,熊绍风 1△

      摘要:目的观察桑葚花色苷对血管内皮细胞(VEC)形态、功能的影响,并在自噬水平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VEC,分为 5.5/0 mmol/L(对照组)及11/0.125、22/0.250、33/0.500、44/1.000、55/2.000 mmol/L的高糖/高脂组,测定各组细胞功能水平和自噬水平,选择最佳高糖/高脂浓度作为VEC功能受损的模型组。在模型组中加入10、25、50 μmol/L桑葚花色苷进行处理,分为低、中、高浓度桑葚花色苷组,观察桑葚花色苷对高糖/高脂应激下的VEC形态、功能和自噬的影响,接着加入自噬调节剂(雷帕霉素)研究其作用机制。HE染色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CCK-8法检测VEC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VEC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VEC内Beclin-1和p62蛋白表达水平,试剂盒法检测VEC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高浓度的高糖/高脂组细胞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活力、p62、NO水平明显降低,ROS、Beclin-1、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桑葚花色苷组细胞数量增加、形态得到改善,细胞活力、p62、NO水平明显升高,ROS、Beclin-1、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高浓度桑葚花色苷组比较,加入雷帕霉素后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变得不规则,NO水平降低,ET-1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蛋白激酶B(Akt)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浓度桑葚花色苷组p-PI3K、p-Akt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桑葚花色苷通过激活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抑制自噬,改善高糖/高脂应激下VEC的形态和功能。

    • 细胞外HSP22在ox-LDL诱导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炎症损伤中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曾圣强 1,吴延庆 2,杨柳 1,徐玉琴 3△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外热休克蛋白(HSP)22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炎症损伤中对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HCAECs,予以ox-LDL预处理,建立高脂致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外源性给予重组人HSP22(rhHSP22)处理,观察rhHSP22对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8、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NF-κB等炎症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在TLR4抑制剂E5564作用下,研究HSP22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L-8、VACM-1和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CNT组比较,rhHSP22组、rhHSP22+ox-LDL组、rhHSP22+E5564组、rhHSP22+E5564+ox-LDL组IL-8、VACM-1、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组比较,rhHSP22+ox-LDL组IL-8、VACM-1、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ox-LDL组比较,rhHSP22+E5564+ox-LDL组IL-8、VACM-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NT组比较,rhHSP22组、rhHSP22+ox-LDL组、rhHSP22+E5564+ox-LDL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组比较,rhHSP22+ox-LDL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hHSP22+ox-LDL组比较,rhHSP22+E5564+ox-LDL组细胞凋亡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ox-LDL诱导的HCAECs炎症损伤中,细胞外HSP22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IL-8、VACM-1、NF-κB蛋白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凋亡。

    • circZNF652/miR-140-3p/HMGB1通路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姜华,张贺,江松松

      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circZNF652在前列腺癌(PCa)组织及PCa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在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浆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circZNF652在PCa细胞系(22RV1、LNCaP、DU145、PC3)和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ircZNF652不同表达水平与PCa患者总生存(OS)时间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细胞划痕实验、EdU细胞增殖实验分析干扰circZNF652对PCa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在线数据库TargetScan预测circZNF652和miR-140-3p之间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 pull-down实验验证circZNF652和miR-140-3p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在PC3和DU145细胞中干扰circZNF652,以及在PCa和BPH患者血浆中进一步验证;starBase2.0预测miR-140-3p和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之间的结合位点;在PC3和DU145细胞中检测过表达miR-140-3p后HMGB1表达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Ca、BPH患者血浆,PC3、DU145、RWPE-1细胞中HMGB1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NA免疫共沉淀(RIP)和RNA pull-down实验验证miR-140-3p和HMGB1的相互作用;并检测转染不同构建物(si-NC、si-circZNF652#1、si-circZNF652#1+inhibitor NC、si-circZNF652#1+miR-140-3p inhibitor)后的PC3和DU145细胞中HMGB1的表达,以进一步证实miR-140-3p直接调控HMGB1。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及qPCR结果表明,PCa患者血浆中circZNF652的表达水平较BPH患者升高,与低级别PCa和BPH患者比较,高级别PCa患者血浆中circZNF652表达水平上调(P<0.001、P<0.01)。和RWPE-1细胞比较,22RV1、LNCaP、DU145、PC3细胞中circZNF652表达水平上调(P<0.05、P<0.05、P<0.001、P<0.01);circZNF652高表达的PCa患者OS时间较circZNF652低表达的PCa患者更短。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circZNF652表达与PCa分期(T分期和N分期)和Gleason评分相关。敲低circZNF652的表达可抑制DU145、PC3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在线数据库TargetScan预测circZNF652与miR-140-3p具有互补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RNA pull-down实验证实circZNF652在PCa细胞中充当miR-140-3p的海绵;PC3和DU145细胞中,干扰circZNF652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miR-140-3p在PCa患者血浆中的表达较BPH患者血浆明显降低(P<0.05);PCa患者中miR-140-3p表达水平与circZNF652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888,P<0.001)。数据库starBase2.0分析结果显示,HMGB1 mRNA 3′-UTR与miR-140-3p存在互补序列,miR-140-3p的下游靶基因为HMGB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RIP和pull-down实验证实了miR-140-3p与HMGB1之间直接结合。Western blot实验发现过表达miR-140-3p导致DU145、PC3细胞中HMGB1表达水平降低。沉默circZNF652的表达导致DU145和PC3细胞中HMGB1表达水平下降,而抑制miR-140-3p则能逆转这种下降。结论circZNF652的过表达可通过调控miR-140-3p/HMGB1通路促进PCa的进展和转移。

    • 目标温度管理对热射病大鼠肺细胞焦亡的影响
      吴长东 1,王彬 2,唐佳 2,热夏提江·库热西 2,穆叶赛·尼加提 1

      摘要:目的通过不同目标温度降温干预经典热射病(CHS)大鼠,比较肺细胞焦亡指标的变化,探讨经典热射病适宜的目标温度选择。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0)和经典热射病组(CHS组,n=30),CHS组按照大鼠初始核心温度(Tic)±1 ℃,分为CHS0组(Tic),CHS1组(Tic-1 ℃)和CHS2组(Tic+1 ℃)。将CHS组大鼠麻醉后俯卧置于热环境模拟舱,当核心体温达到42.0 ℃建立热打击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立即使用室温水浴降温,降至该组设定的目标温度后,使用降温毯维持3 h。空白对照组始终置于室温环境。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股动脉血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取大鼠肺标本,制备组织匀浆,采用ELISA检测肺组织IL-1β、IL-18水平及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sdermin D(GSDM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按照公式或标准曲线计算标本中酶的活性。结果CHS0组大鼠肺组织及血清IL-1β、IL-18水平,CHS1组血清IL-18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CHS1组肺组织IL-1β水平,CHS2组IL-1β、IL-18水平,CHS1、CHS2组血清IL-18水平低于CHS0组(P<0.05),CHS1与CHS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S0、CHS2组GSDMD、pro-caspase-1水平,CHS1组GSDMD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CHS1、CHS2组GSDMD、pro-caspase-1水平低于CHS0组,CHS1组pro-caspase-1水平低于CHS2组(P<0.05)。结论热打击大鼠肺细胞焦亡效应分子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降温干预可减轻其肺组织细胞焦亡。设定目标温度为高于或低于初始核心温度一定范围的降温干预,可能对热打击大鼠肺组织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 临床研究
    • 胫骨骨量保留技术在内侧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黄威,刘洋,李文伟,魏明,沈先月,张林林,朱晨 △

      摘要:目的介绍胫骨骨量保留技术在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MUKA)中的应用场景、操作步骤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于该院治疗的15例前内侧膝骨关节炎(AMO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胫骨骨量保留技术完成MUKA(固定平台假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术侧下肢髋-膝-踝角(HKA)及影像结果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82.73±9.9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00±9.49)mL,平均住院时间(4.9±1.4)d,术中无神经、血管、内侧副韧带损伤、医源性骨折,术后无手术部位感染。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87±2.77)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VAS评分、ROM、KSS、术侧下肢HK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影像检查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或碎裂,外侧间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胫骨骨量保留技术是应对MUKA手术过程中胫骨内侧平台截骨完成后屈曲间隙略紧的简便、有效且可靠的处理方法,术后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优良。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侯新华 1,高英 2,马依拉·买买提 1△

      摘要:目的构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4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分别骨质疏松组(n=57)和无骨质疏松组(n=485)。检测患者血清25-(OH)D水平,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风险预测模型对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结果54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25-(OH)D充足、不足、缺乏、严重缺乏者分别为18例(3.32%)、156例(28.78%)、324例(59.78%)、44例(8.12%),男性25-(OH)D充足、不足比例高于女性,缺乏、严重缺乏比例低于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2型糖尿病病程延长、女性、25-(OH)D缺乏为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813、1.706、2.162、1.654,P<0.05);体重指数(BMI)升高为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542,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风险预测模型:logit(P)=-13.799+年龄×0.595-BMI×0.612+2型糖尿病病程×0.534+性别×0.771+血清25-(OH)D水平×0.503。将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患者纳入阳性,2型糖尿病未发生骨质疏松患者纳入阴性,按照风险预测模型绘制预测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ROC曲线,结果显示,当logit(P)>5.67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917,诊断灵敏度为78.95%、特异度为87.63%。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与年龄≥60岁、2型糖尿病病程延长、女性、25-(OH)D缺乏、BMI降低等多种因素有关。

    • 基于致病机制的二级预防方案对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希睿 1,魏雪 1,童林艳 2,李晋芳 2,吴冬梅 2,龚思引 2△

      摘要:目的分析基于颅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IS)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分型)二级预防方案对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纳入颅内动脉狭窄IS患者192例,按是否基于致病机制制订二级预防方案分为个性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个性化治疗组根据机制分型予以不同的二级预防方案(动脉-动脉栓塞组予以积极降脂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低灌注组予以平稳降压方案,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组予以常规二级预防方案,混合机制根据不同机制予以相应方案叠加),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二级预防方案。比较两组90 d脑血管事件复发率是否具有差异;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IS 90 d内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92例研究对象中个性化治疗组90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20例、动脉-动脉栓塞44例、低灌注6例和混合机制20例),常规治疗组102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16例、动脉-动脉栓塞52例、低灌注8例和混合机制26例)。个性化治疗组90 d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7.8% vs.17.6%,χ 2=4.112,P=0.04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积极降脂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OR=0.128,95%CI:1.150~71.170)是90 d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基于致病机制的个性化二级预防方案降低了颅内动脉狭窄IS的脑血管事件复发率,其中通过积极降脂法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是颅内动脉狭窄IS脑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

    • 营养风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的关系研究
      刘海月 1;2,李凤 3,林益华 2;4,刘祖恒 2;5△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风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频繁急性加重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分为频繁急性加重风险组(FE组)与非频繁急性加重风险组(NE组),基于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2002)评分评估营养风险(1~2分为无营养风险,3~7分为有营养风险)。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FE组住院时间更长(P<0.01),高血压患者比例更高(P<0.01)。炎症指标方面,FE组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均明显上升(P<0.05);而营养状况方面,FE组NRS-2002评分显示更高比例的营养风险人群(P<0.01),同时总蛋白与白蛋白(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经调整性别、住院时间、炎症指标及基础疾病史等混杂因素后,全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COPD患者频繁急性加重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OR=2.948,95%CI:1.112~7.816,P<0.05)。结论NRS-2002评分存在营养风险的COPD患者相较于无营养风险者,频繁急性加重风险明显增加。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托法替布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
      黄敏 1;2,易国祥 2,李成荫 2,李延萍 2△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托法替布治疗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重庆市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使用托法替布治疗的2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对其进行分组,对性别、年龄、中医证型、服用中药时间、合并肺系疾病情况及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等因素进行单因素检验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脾虚夹湿证、服用中药时间1~4周及>4~<8周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托法替布后感染发生的保护因素(OR=0.427,95%CI:0.184~0.988,P<0.05;OR=0.233,95%CI:0.093~0.580,P<0.05;OR=0.328,95%CI:0.135~0.799,P<0.05);而合并有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为使用托法替布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OR=3.000,95%CI:1.306~6.894,P<0.05;OR=16.615,95%CI:1.782~154.945,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托法替布后感染的发生风险与中医证型、服用中药时间及肺系疾病密切相关。

    • 单平面胫骨骨搬移中截骨方式与延长区3种骨痂形态的关系
      艾建国 1,赵枫 1,涂振兴 2;3△,王斌 4,曹杰 1,李达 1,洪庆南 1

      摘要:目的探讨截骨方式对胫骨骨搬移术延长区骨痂形态及其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22年6月收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的骨缺损患者信息,通过比较不同截骨方式(微创截骨组、骨膜下截骨组及骨膜外截骨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延长区骨痂形态(凹陷型、均匀型及膨出型)、愈合指数、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骨愈合及功能评价等信息,探讨截骨方式对胫骨骨搬移的疗效差异。结果微创截骨组延长区凹陷型骨痂发生率为15.8%,骨膜下截骨组为18.9%,骨膜外截骨组为14.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微创截骨组延长区凹陷型骨痂发生率低于骨膜下截骨组(χ 2=10.178,P=0.05),但与骨膜外截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2,P=0.814),骨膜外截骨组与骨膜下截骨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0.084,P=0.772);微创截骨组延长区均匀型骨痂发生率低于骨膜下组(χ 2=6.579,P=0.013),但与骨膜外截骨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443,P=0.506),骨膜下截骨组与骨膜外截骨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 2=2.602,P=0.107);微创截骨组延长区膨出型骨痂发生率高于骨膜下截骨组(χ 2=9.795,P=0.002),骨膜外截骨组延长区膨出型骨痂发生率高于骨膜下截骨组(χ 2=5.170,P=0.023),但微创截骨组与骨膜外截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08,P=0.579)。3组愈合指数、ASAM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对接点不愈合、针道感染及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平面胫骨骨搬移中骨膜下截骨并未表现出更有利于延长区矿化的预期效果,骨膜外截骨反而与微创截骨有近似的临床疗效。

    • 医疗卫生人员循证卫生保健相关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王双 1;2;3,王宁 2,肖霖 1;4,张嘉怡 1;2,吴晓芬 5,王丽洁 1;2,杨晨 1,方庆虹 1,张立力 1;4△

      摘要:目的编制医疗卫生人员循证卫生保健相关能力测评量表(以下简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回顾文献形成量表初始条目,经研究小组讨论、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预调查对量表条目进行优化。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928名医疗卫生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量表包括证据生成、证据综合、证据传播及证据实施4个维度,共47项条目,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08%,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适配良好,各维度聚敛效度均达标,区分效度良好。最终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1,折半信度为0.928。结论编制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循证卫生保健相关环节工作的能力。

    • 放化疗模式及同步化疗周期数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常春禹,刘阳,曲皎月,汪庚明 △

      摘要:目的探讨放化疗模式及同步化疗周期数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患者的疗效及总生存(OS)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该院肿瘤放疗科接受胸部放疗的85例LS-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放化疗模式分为同步化疗组(n=43)和无同步化疗组(n=42)。比较两组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并分析LS-SCLC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11月1日,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9.6个月。同步化疗组与无同步化疗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30.6、18.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化疗组中1个周期与2个周期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5.5、33.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和预防性脑照射(PCI)是LS-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同步化疗周期数对LS-SCLC的预后无明显影响。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婴儿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黎桂菊,黄懿洁,樊映红,王兴路,艾涛,张蕾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婴儿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呼吸系统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该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且有BPD的50例早产儿作为BPD组,再选取同期因下呼吸道感染入院但无BPD的50例早产儿作为非BPD组。收集并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及出生后3年内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情况。结果与非BPD组比较,BPD组气促(48.0% vs. 12.0%)、喘息(44.0% vs. 10.0%)、哮鸣音(44.0% vs. 10.0%)、三凹征(28.0% vs. 8.0%)、发绀(20.0% vs. 4.0%)、重症肺炎(48.0% vs. 12.0%)、呼吸衰竭(20.0% vs. 4.0%)发生率更高,住院时间[7.5(7.0,10.0)d vs. 7.0(6.0,7.0)d]更长,达峰时间比[18.20%(14.65%,22.25%) vs. 24.85%(19.55%,32.78%)]、达峰容积比[22.15%(19.43%,23.83%) vs. 25.65%(22.40%,34.90%)]、吸呼比(0.70±0.12 vs. 0.76±0.11)更低,3年中下呼吸道感染次数[5.0(4.0,10.0)次 vs. 3.0(2.0,5.0)次]、喘息次数[2.0(1.0,4.0)次 vs. 0.5(0,1.0)次]、住院次数[3.00(2.00,5.00)次 vs. 2.00(1.00,2.00)次]、重症肺炎次数[2.0(1.0,2.0)次 vs. 1.0(0,1.0)次]及不同年龄的喘息次数更多,总住院时间[29.50(19.50,38.25)d vs. 13.00(7.00,17.75)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D患儿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0~<1岁,感染后重症肺炎比例较高,易发生喘息。

    • ULIF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高速 1,陆慧 1△,周新 1,袁婷 2

      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LIF)与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采用ULIF(ULIF组,n=32)和MIS-TLIF(MIS-TLIF组,n=36)治疗的LDD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实验室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优良率、椎间融合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与MIS-TLIF组比较,ULIF组术后引流量更少,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但手术时间更长,住院总费用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S-TLIF组比较,ULIF组术后3 d Hb和HCT水平更高,术后1、3、5 d CRP、CK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ULIF组在术后1周、1个月的腰痛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的ODI低于MIS-TLIF组(P<0.05)。术后12个月时,ULIF组的手术优良率和椎间融合率分别为93.75%、96.88%,MIS-TLIF组为88.89%、9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ULIF治疗单节段LDD可获得MIS-TLIF相似的临床疗效,且ULIF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炎症反应轻、术后恢复快。

    查看更多